• 25阅读
  • 0回复

学习·团结·深入生活——在全国文联第四届全体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4
第5版()
专栏:

学习·团结·深入生活
——在全国文联第四届全体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
傅 钟
我们这次全国文联第四届全体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现在就要结束了。
这次会议是一次学习的会,也是团结的会,鼓劲的会。开会期间,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给文艺界人士的十五封信;学习了陈云同志《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的重要讲话;学习了邓力群同志传达的邓小平同志最近的重要谈话;学习了胡耀邦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重要讲话。胡乔木同志、王任重同志还到会作了讲话。通过学习,我们的认识提高了,许多问题比过去明确了。
在这次会议开始的时候,我们听了周扬同志的讲话和阳翰笙同志关于《文联会务工作报告》的说明,大家认真负责地讨论了《关于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草稿)。在讨论中,同志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为根据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文艺战线的实际情况,搞一个文件是有必要的。会后,主席团将组织力量,综合研究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认真修改这个文件。然后,发给各文艺部门、文艺团体,进行广泛的讨论,再进一步修改。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反复讨论、修改,直到把这个文件搞好。对于《文联会务工作报告》,大家认为,文联在党中央关怀下,工作是有成绩的。同志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具有政治意义的,体现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促进了文艺界的团结和创作、评论的发展。
在这次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了《文艺工作者公约》。这是文艺界的一件大事情。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有许多创举,各行各业几乎都搞了自己的守则或公约。广大群众对于文学艺术在建设精神文明中的职责和作用,有很高的要求,对文艺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是十分关注的。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作精神文明的模范,用共产主义思想风格和道德原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公约。这对文艺队伍的思想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会上,还新补选了几位全委会委员,为全委会增添了新的力量。我代表主席团对这几位新委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会还根据主席团的建议,同意设立文联书记处,协助主席团处理日常工作。这对加强文联的工作是必要的。
会后,同志们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希望把大会精神带回去,把今后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争取更大的胜利!
在此即将分别之际,我想着重谈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是学习问题,就是如何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直坚持下去的问题。
我们都是革命的作家、艺术家。我们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许多同志是共产党员。我们的职业是光荣的职业。引导我们前进的旗帜是共产主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党的三中全会、六中全会以来,我们重视了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有些同志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有的同志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抱着一种轻视态度;个别同志甚至怀疑或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文艺工作(包括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这就是很错误的了。
我们的党,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帮助作家、艺术家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更好地完成革命作家、艺术家的历史使命,经常勉励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社会,学习革命实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经常讲“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并以他自己的模范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就不可能正确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立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作家、艺术家,如果不认真学习或放松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末,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就将是一句空话。
因之,党号召我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非常必要的。我们文艺界在这个学习中,应力争走在前面,做学习的模范。我们的口号应该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什么?首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艺理论。过去学习过的同志应该重新学习,没有学习过或学得很少的同志,应该从头学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该和学习六中全会《决议》、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文件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密切联系实际,据以改造我们的思想,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我们做好工作。只有学习得好,世界观改造得好,才能自觉地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更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永远沿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团结问题,就是我们文艺界如何进一步搞好团结,同心协力搞四化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文艺界总的说来是团结的,但也不是一点问题不存在,一点芥蒂都没有了。部分同志之间还有隔阂,还有思想不够统一、步调不够一致的现象。鲁迅说过,文艺战线的团结,“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今天,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团结,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是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的团结,是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上的团结。不言而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的基础是一致的,目标是共同的。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每个同志都要做团结的模范,尽一切可能消除隔阂,加强文艺界的团结。古人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见曹丕:《典论·论文》),那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痼疾。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可是,在某些地方、某些角落,“文人相轻”至今仍然“而然”。封建文人的陋习还在我们一些同志的身上残留着痕迹。不彻底清除这种痕迹,难免会影响我们的团结,贻误我们的工作,并给国内外阶级敌人以可乘之机。这是我们每个同志都不愿意的嘛。
当然,对于损害团结的、离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和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错误,也绝不是不要进行批评、自我批评和必要的斗争,而是应该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在批评、自我批评中,要强调自我批评,要坚持党性原则,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谁都不要自恃特殊,自以为是。建议同志们读读韩愈的《原毁》。他说:“古之君子,其贵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我看这是一种启发人们自觉克服本身毛病的好作风。他还说:“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我看这是一种不愿帮助别人进步,而好显示自己处处比别人高明的坏作风。如果我们在批评、自我批评问题上,提倡那种好的作风,防止和克服这种坏的作风,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弃旧图新,共同进步。
我们的同志,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都应当识大体,顾大局。度量要大,眼界要宽,不要小气,不要护短。“文人相轻”,是阶级社会里难以消除的弊病。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有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一条革命战线上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利害冲突。我们有一切条件和可能根除这个弊病。问题是不要讳疾忌医。古代有个《扁鹊见齐桓侯》的故事。扁鹊是个名医。有一天,他告诉齐桓侯说:你有病!齐桓侯不听,说“寡人无疾!”扁鹊只好走了。过了五天,齐桓侯的病加重了。扁鹊又去看他,还是耐心地说:你的病还在发展,如果不治,会愈来愈重。齐桓侯还是说,我没有病,我没有病!又过了十天,扁鹊遇见了齐桓侯,转身便走。齐桓侯立刻派人去问。扁鹊说,齐桓侯的病转到骨髓里去了,没法治了!又过了几天,齐桓侯疼得打滚,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了秦国。齐桓侯很快就死了。这不是讳疾忌医的结果吗!我们不论哪个同志,都不应该讳疾忌医,都应该闻过则喜,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以无产阶级的博大胸怀,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把“文人相轻”的千年陋习,彻底改变过来,变“文人相轻”为同志式的“文人相亲”。我们的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忠贞不渝的伟大友谊,就是我们搞好团结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支持与帮助的崇高品德。我们的文艺队伍,历来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好传统,应该把这种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三是深入生活、繁荣创作的问题。
目前我们文艺界的迫切任务,是争取文艺创作的更大繁荣。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一致要求。巴金同志有句名言:“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我认为这是创作繁荣与否的关键。离开火热的现实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作品,是断然难以产生的。
1930年,我在上海中央军委机关工作时,常常看到一些日本纱厂的“包身工”,挎个破饭篮子,衣服单薄,面黄肌瘦,形容枯槁,紧跑着上工,紧跑着下工,真是凄惨得很!二十年代初,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先在钢铁厂当壮工,以后又到大多是女工的胶鞋厂做工,吃过好多苦,所以对于“包身工”的痛苦,我的感受是很深的。但是,我只是在街上遇到她们,夏衍同志却想方设法深入到工厂、工房里面,观察、了解她们。因此,他写出来的《包身工》非常真实,非常感人,现在读起来仍然催人泪下,叫我们永远忘不了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对于工人的残酷剥削、压榨。
我们今天深入生活,首先应当深入到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第一线去,到生活沸腾的基层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素材,描写四化创业者的形象,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为我们树立生动的学习榜样。如果我们的文艺创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这个要求,远远落在现实生活的后面,人民群众完全有理由批评我们没有尽到责任。
所以,各级领导应积极组织作者下去生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下去生活,可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安排和要求,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提倡建立生活根据地,或是象当年赵树理、周立波、柳青等同志那样,到群众中长期落户、生根,或是代理一定职务,同干部群众一起干四化。柳青同志长期生活在农村,周立波和农民一起劳动,所以,他们写出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好作品。赵树理家居农村,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他写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在土改时深受农民欢迎。后来,陆定一同志让人把《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寄给在重庆的郭老。郭老读后,也大为赞赏。原因就是赵树理、李季同志能深入群众生活,在这个基础上真实地、正确地反映生活。抗战时期,太行山有个美术工作者胡一川同志,他画年画《春牛图》,就去找农民作老师,让农民修改。果然一改就改好了。解放初期,李伯钊同志带领我国文工团第一次出国,演出节目有《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等小型歌舞剧。由于这是深入农村汲取民族民间文艺营养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新的生活,所以,也深受国外观众欢迎。这都是我们文艺创作的好传统,应该大大发扬。否则,坐在房子里胡编硬造,就只能产生一些象华君武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幅漫画里批评的那种“牛头对上了马嘴”之类的东西。
我们的文艺队伍,经过历史检验,是支好队伍。好就好在它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陈云同志1943年讲话中提出的党性原则,在大多数老同志思想中是扎了根的。不论当前还是以后,只要我们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好文艺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缺点,我们的文艺工作,一定会在建设四化、保卫四化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对我们文艺界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视的,热情关怀的,充分信任的,并且寄予很大的希望。让我们同全体文艺工作者一起,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谱写更多更好的共产主义的凯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新的、更大的繁荣,奋勇前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