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为子孙后代造福 退休工人杨皂坚持义务修桥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5
第1版()
专栏:精神文明赞

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为子孙后代造福
退休工人杨皂坚持义务修桥铺路
本报讯 记者朱习华报道:7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杰在全省“五讲四美”经验交流会上,热情赞扬了退休老工人杨皂几十年如一日,为子孙修桥铺路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杨皂,做好事,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更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安阳地委、专署,安阳县委、县政府,分别作出向杨皂学习的决定。这项学习活动已经在工农群众中开展起来。
杨皂今年七十七岁,是河南省安阳矿务局积善煤矿的退休工人。1965年从煤矿回原籍安阳县铜冶公社南西炉大队以来,他坚持为群众义务修桥铺路,截止现在,共修建总长度为60多米的石拱桥5座,打甜水井一眼,垒砌护路石坝120米,铺路、砌涵洞582米。他自己打石料、运土2,700多方,投义务工日3,700多个,相当于十年的劳动日。不仅如此,他和徒弟们使用的铁锤、钢钎、架子车等多种工具,绝大多数是他用自己的退休金买的,先后共支出1,080元。杨皂还为故乡一带五六个大队培养了100多个石匠,这些人在农村各项建设工程中已发挥骨干作用。杨皂老人以他多年的模范行动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究竟什么叫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什么叫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叫做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什么叫做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
杨皂的故乡南西炉大队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个遍布深沟险壑、交通极为不便的穷山村。农民拉土、送粪、运庄稼,不是下坡就是上坡,困难很大。每年秋天山洪下泻,村庄内外道路断绝,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年轻时学得一手石、木、泥瓦匠好手艺的杨皂,曾立志为群众修桥铺路,以解决家乡人民无桥之苦。
解放后,杨皂当了煤矿工人。这个在旧社会苦海中泡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爱矿如家,积极学文化、学政治、学技术、学制图,搞了不少技术革新,也经常利用工余时间为煤矿修沟铺路做好事。有人问:“杨皂,你又行好啦!”他说:“不是行好,是为人民服务。”人们都夸杨皂不光干活好,思想也好。1965年,年满60岁的杨皂退休回乡,他觉得这下子可有时间实现为子孙修桥铺路的夙愿了。面对全村沟壑纵横的局面,他想:“老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山,靠他一个老汉和全家搬山不难?
可他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终于搬掉了。南西炉桥不通路不平也是座山。古代出了个愚公,咱都是愚公子孙,这会子就不兴再多出几个?”村里干部、社员听说老人决心修桥铺路,都很支持,选送精壮小伙跟他学手艺,搭下手。还时常组织全村劳力到建桥工地义务劳动,帮助老汉拉土运石。自然也有个别人说二话:“你这老汉放着清福不享,受那份罪,真傻!”杨皂说:“咱现在不在矿上做事了,国家还月月发咱退休金,吃喝不愁,旧社会那有这事!咱不能情吃坐喝,不给国家和群众做点事。”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杨皂十多年来几乎天天早上5点出工,10点收工,下午3点出工,8点收工,凭着他那双长满厚茧的手和一身好手艺,在全村几条大沟里修起了一座又一座坚固的石拱桥,铺好了一条又一条石板路。
杨皂修桥铺路纯是尽义务。队里要给他记工,他死活不要,说:“我已经领了一份退休金,不能再拿双份钱。”有一次,他到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帮某单位干了27天活,人家按每日3元付酬。回到南西炉大队,他找到党支部书记说:“我在煤矿是7级工,每月挣80块零五毛,现在退休拿一半。这次外出挣了81块钱,我只能补齐原工资,剩下的钱我不能要,交给队里买水泥,趁雨季到来以前好给修好的桥勾缝。”
退休老工人杨皂一门心思都扑在修桥铺路上。1974年,他害了偏瘫病,躺了几个月没下地。那年秋天山洪来得猛。他躺在炕上想着桥,怕大水冲坏桥基,不顾老伴和乡亲们苦苦劝阻,硬是挣扎下床,拄上棍,趟着水,一歪一瘸地蹭到北大桥下,跳到没膝盖深的泥水里搬石固基。人们见此情景,不由分说将老人拉到岸上,说:“大爷,您就站在这里指挥,我们干,保证干好!”
杨皂是远近闻名的巧木匠,可他家连一件象样的家具也没有。他主修的断截沟桥,拱圈中央雕刻的龙头,造型美观生动,堪称艺术品。人们看见在老汉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石拱桥和石板路上,行人车马平稳通过,都说:“这是老人为我们和子孙后代修建的幸福桥幸福路!”(附图片)
江步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