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位知识分子工农化了的好干部——纪念栗再温同志逝世十五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5
第5版()
专栏:

一位知识分子工农化了的好干部
——纪念栗再温同志逝世十五周年
林铁 胡开明 狄子才 李芳林
党的好干部栗再温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
再温同志是河北平山县人,192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67年2月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再温同志在革命的征途中,始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为党的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一个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与广大工农群众紧密联系,打成一片,堪称为知识分子工农化了的一位好干部。
再温同志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入党的。当时他在北平孔德学院念书,年仅十九岁。入党之后,他很快就担任了孔德学院党支部书记,不久又担任了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为北平地下党的建设积极工作。
再温同志虽然是个知识分子,但他的言谈举止,却很象个农民。他的群众语言十分丰富,尤其熟悉农民,农民都很愿意接近他。
1934年秋,党组织派他回到平山县农村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再温同志在当时非常艰苦的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当年“腊八”前夕,他组织了十几名革命青年,从平山县城到洪子店、下口镇,在沿途100多里贴了很多“打倒蒋介石”、“打倒土豪劣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这个举动,轰动了平山全县,在偏僻的山村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5年秋,由再温同志参加领导,串联、发动了贫苦农民400余人,选择一家恶霸地主为打击对象,把他家的800多石粮食分给了农民,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情绪。
紧接着,再温同志与平山县委的同志们,在滹沱河南组织了游击队。游击队在山区神出鬼没,常常出奇制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后来由于敌人增兵围攻,特委书记和游击队长被捕叛变了,使党组织和游击队遭受了严重破坏。面对这一困难局面,再温同志镇定自若,很快把党组织和游击队都恢复起来,继续坚持斗争。
1936年3月,根据当时河北省委(也称“北方局”)的指示,为配合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再温同志领导了砸掉下口镇官办盐店的武装暴动,牵制了阎锡山一个师的兵力,配合了红军东渡的战略性行动。
再温同志在平山党组织和群众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只要有他在,大家就充满胜利的信心。他很注意政治思想教育,经常给党员讲形势和任务,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到了1936年5月,平山县已建立起70多个党支部,拥有700多名党员。当时平山县的建党工作,曾受到北方局以至党中央的表扬。
“七七”事变后不久,八路军的三五九旅到达了洪子店。栗再温同志兴奋地说:“毛主席派来的红军到了咱们这里,是咱们大干的时候了!咱们要配合部队,搞好扩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党员的带头参加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扩军2,000多人,组成了有名的“平山团”,以后改编为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平山团”英勇善战,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各方面的领导骨干。
抗日战争爆发后,栗再温同志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平山建立了冀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平山县北庄村有一个出名的大地主,横行乡里,民愤很大。当时有的党员、群众主张把他杀掉。再温同志力排众议,说服大家,一方面用斗争的方法打掉他的反动气焰,一方面把他团结、吸引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再温同志自己也多次找他谈话,交代党的政策。结果,此人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一下子交出800多石粮食,表示愿意团结抗日。后来,我们还让这个人参加了平山县民主政府,担任实业科长。团结一个,影响一片,平山县许多地主和士绅都站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边来,为民族解放事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红军长征到陕北之后,随后又开办了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许多外来干部相继随同八路军来到华北。再温同志在冀西工作时间长,威信高,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很注意搞好同外来干部的团结,搞好党政军民的团结。
全国解放后,再温同志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曾担任全总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这期间,他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坚持不懈地向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工会活动,并把党在工会工作中的重点放在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上面。他经常到工厂组织工人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还经常到职工宿舍同工人促膝攀谈。
他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他说:“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一定要努力搞好职工的生活。”他既反对空喊革命口号,又反对放弃思想教育的倾向。他说:“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必须有利于职工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再温同志很关心工人的疾苦。每到一个工厂、矿山,工人有没有房住,上班能不能喝上开水,有病能不能及时就医,小孩能不能及时入托,都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他常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不关心群众的生活,这个党员就不够格,这样的人就不能当领导。”
他十分注意培养工人干部,特别注意从技术工人中提拔干部。他在全总工作期间,非常重视工会的组织建设,曾多次建议举办了工人干部训练班和工会干部学校。他还十分关心干部的业务技术学习,他常说:“我们的干部应当懂得一些生产技术,有一点专长。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信服我们。一点技术都不懂,只会指手划脚,人家就不买你的帐。”
1960年,再温同志被调到山东工作。当时由于自然灾害和我们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农村面临困难的局面。再温同志按照山东省委分工,主管农村工作。他在很短的时间里,走遍了惠民、德州、聊城等最困难地区的广大农村,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1963年,华北、华东地区遭受特大洪水。为了确保天津、保定的安全,国务院决定在山东境内四女寺地区紧急分洪。在山东省委领导下,再温同志具体指挥了这场严重的抗洪斗争。他赶到现场,冒着大雨进行实地考察;他一次又一次地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分洪方案。在同洪水搏斗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曾四天四夜不合眼;口渴了,用手捧一口黄泥汤喝;肚子饿了,嚼几口干粮。秘书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严肃地说:“事关8万多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万万马虎不得。”后来,他因过度疲劳而病了,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但他凭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一直坚持了40多天,直到完成分洪任务。
当时,农村工作是比较难做的,然而,再温同志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分析农村情况,坚持实事求是。他既看到农村的问题,又避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他组织群众开粉房、磨豆腐,首先解决吃饭问题;他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尽量把农村经济搞活。他熟悉农村,热爱农村,看到农村解放十多年来还很困难的情况,曾多次偷偷掉泪,感到有愧于人民的重托。他与老农促膝交谈,一起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在他住的地方,总是挤满了农村的男女老少。他成年累月地在农村奔波,成千上万的农民同他亲密无间,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人们都是亲切地称他“栗老头”。
再温同志生活一贯艰苦朴素,从来不搞特殊。在战争年代,他身居领导岗位,生活如同普通一兵。他对自己的家属要求很严,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两个侄子要求入党,再温同志坚持多考验一段时间。有些同志说,若不是再温同志负责党的工作,他的这两个侄子早就入党了。后来,这两个同志先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在山东省人委工作时,一次,当他知道老百姓一角钱买一张电影票,而职工和家属五分钱买一张时,他在全体职工大会上讲:“小事可以见大,我们不能五分钱买个特殊化。”从此解决了这个问题,得到了机关职工的好评。
他的家属或亲戚有时想通过他搞点“好处”,都遭到他的严厉训斥。他的三个女儿先后大学毕业时,曾分别征求他对工作分配的意见,他都是再三嘱咐:“爸爸的意见,就是让你们听党的话,服从党的需要。”他的大女儿回忆说:“爸爸帮我‘走后门’办过一件事,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经过他的允许,到总工会掏过一次厕所。”他在全总工作时,曾经有人建议他铺地毯,他表示说:“我小的时候,家里炕上只有一张破席片。现在,我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还要地毯干什么!”
再温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他那旺盛的革命精神,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他那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朴素作风,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