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二龙山人们的喜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08
第2版()
专栏:辽西通讯

  二龙山人们的喜悦
杨坚白
新农具的试用成功了
今年一月,辽西省双辽县二龙山村的互助组长、省一等劳动模范齐宝恩,从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领回了全套的苏联式马拉农具,这是二龙山开天辟地以来的新鲜事。农民们都以新奇和惊疑的眼光来看它。有的人说:“这玩艺,一个个的像个炮车,能好使吗?”有的人说:“这家伙,只能平作,不能起垅,好是好,就是咱这地方不能用!”还有的人说:“匠人不作废物,好使不好使,试一试看吧!”只有齐宝恩参加过东北的互助组长会,到省开过劳模会,懂得了新农具的好处,他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好好试验,取得经验,以便使新农具更广泛的推广开来。他随时随地的向大家解释:必须从旧农具中解放出来,才能提高生产力,把生产搞得更好。
今年春天,地上的积雪融消了,二龙山的大草原上开始驰骋着苏联式的开荒犁。十天的工夫,开了一百五十亩荒。因为开的深,野草全压在底下,开出来就变成了熟地。紧接着便开始春耕。齐宝恩带着大伙,用播种机种了春小麦三十五亩(新开荒地),大豆五亩,谷子二十五亩,糜子三十五亩,玉茭六亩,高粱十五亩,两天的工夫,就把一百二十亩地全种上了。因为使用了新式的播种机,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畜力,一百二十亩地,只用了四个人工、四个畜工;若是用旧农具播种,就得套两付犁杖,种三天半,用十四个人工和十四个畜工。用播种机种的地,因为种撒的匀,土盖的匀,苗儿出得齐齐整整,分外好看。到这时候,群众对使用开荒犁、播种机等新式农具,就开始发生兴趣,并有了信心。夏锄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苏联的马拉铲趟机。因为它使用起来轻便,深浅调节又合适,一垧地可以省两个工。二龙山一共用这个铲趟机铲趟了三百二十亩地。
使用新农具,困难也是存在的。例如播种机的输种管太细,在使用过程中已设法改进。同时,平作方法在当地还只是一个试验,能否成功,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为了避免失败,他们采用新旧结合的方法,把用播种机种的地,又用旧犁杖起了垅,这样就可以铲趟了。同时,为试验平作的效果,用播种机种的三十五亩麦子,没有起垅,也没有铲趟。结果,这块麦子长的特别好,最高的有四尺多高,比用旧犁杖种的高出一头。老百姓纷纷地议论着:用旧犁杖开的荒,根本就不能种麦子。没想到这块地长的这样好。到了收割的那一天,外村的人,前前后后有三百多人到这里参观。他们眼看着摇臂式收割机开进了麦地,马拉着机器向前走,麦子随着在后面倒下来。半天多的工夫,就把三十五亩麦子全部割完了。观众们赞叹地说:“这玩艺真好使,若是用人工拔麦子,十亩地就要用四个工。三十五亩地得用十四个工,这才用两头牲口、两个人,半天多就割完了,真是又快又省工!”有的人盘算着说:“这个机器不知道多少钱,明年咱们也组织几家买上一架。”
更精彩的是八月二日,这是用脱谷机打麦子的一天。马是脱谷机的动力。马在走,机器在转动。工作机张大着喉咙,从正面吞进了麦穗,从旁面吐出了麦秸,底下漏出来的都是洁净的一堆堆的麦粒。这一天又有一百多外村的人到这里来参观,有两辆远村赶集的大车,也停下车看了一个多钟头。彰武县一个老张头去新安镇办事,也特意绕道来见一见“世面”。所有参观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赞扬这个机器“赶劲”!齐宝恩以及二龙山的每个人看着金黄色的麦粒,听到人们的赞扬,他们的脸上都浮现出胜利的愉快的微笑。从开荒到收割,全是用新农具耕作的三十五亩麦子,一共打了二千二百斤。每亩平均产量是六十二斤多。二龙山的人大家都感到很惊奇,因为平常种同样的地一亩只能打三十斤麦子。大家经过分析、研究,知道原因是使用新农具耕作的地,土头松,多苗而匀,所以能多打粮。
麦子打完了,他们把脱谷机擦上了油,细心的安放在农具房里。秋收时,有四百五十亩地的高粱、糜子、荞麦和小绿豆等,都在准备着用脱谷机打呢!
组织起来创造了新生活
今年的二龙山,一共种了一千三百五十亩地。十六户人家,十七个男劳动力,每人平均耕种八十多亩地,若不是组织起来,这些地就养种不过来了。全村二十八名妇女,也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负责养种菜园、棉花和薅草、拔苗等。夏锄中,有六垧地发生了虫害,妇女们出动了,不到两天就把虫子捉光了。由于组织起来效率大,耕作周到,今年的麦子已经丰收;大秋庄稼,也长得丰肥壮硕。
今年二龙山农民的生活,已经不同于往年,家家都有了余粮。农忙时期,家家吃饽饽。去年过端阳节,全村十六户人家只杀了一口猪,今年的端阳节就杀了两口。去年麦收时没有改善生活,今年麦收时杀了一口猪。穿衣裳也不同于往年了。今年春天,全村一次就买了四十多丈细布,零买的还没算在内。大人小孩都换上了细布单衣。许福廷的老婆说:“今年真比去年强多啦。买了七丈细布,大大小小都换上了新衣,还做了两件大衫。去年穿的是粗布,还是用臭水坑的污泥自己染的。”齐宝恩说:“从前有一年,我穿着小棉袄过三伏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那样穷苦的日子是不会再来了。”
二龙山的人们,不仅物质生活上升了,更值得提起的是他们的文化生活。齐宝恩的妻子王淑琴,从前上过二年学,她是二龙山唯一的“文化人”。在她的领导下,二龙山的识字班组织得很好。在借用的教室的墙壁上写着:“加强互助,学习文化,提高生产”十二个大字。他们的学习是和生产紧紧结合着的,农忙时也没有间断。夏锄期间,二十多名妇女,利用晌午休息的时间学习。现在全村已有八个妇女,四个男人能记换工账了。有些人认到五百字,少的也认到二百字。李云青是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已认识了五百多字。她学会了字就回去教她妈妈,在锅台、水缸、箱柜上都写上了字,把她妈妈的名字写在炕头的墙上,把“毛主席”写在大梁上。李老太太说:“俺姑娘怕我忘啦,把字都写在我眼皮底下,一看见物件就想起字来了。”在二龙山,任凭你走进那一家,都可以看到满墙的白粉笔字。辽西日报和辽西画报,也是二龙山群众的经常读物。他们最喜欢的是辽西画报,因为能够连看图带认字,十六户人家已经订了十二份。
现在他们正忙于沤粪积肥,打洋草,准备选种。春天他们已经栽了两千棵杨树,秋天计划再栽五千棵。几年之后,二龙山将处在绿树丛的包围中;从蒙古吹过来的风沙,也将被阻止在丛林外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