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芜湖市人民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决议 带头拆墙让路 推动了改造老市区的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6
第3版()
专栏:

芜湖市人民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决议 带头拆墙让路
推动了改造老市区的工作
本报讯 记者蒋志敏、田学祥报道: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决议,为解决“走路难”,从自己做起,拆围墙,拓马路,带动了全市改造老市区工作,深受人民称赞。
人口密集,道路狭窄的芜湖,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在近代史上,曾是我国“四大米市”之一。解放后,政府虽然开辟了新区和许多新马路,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车辆越来越多;加上一些机关、工厂、学校及居民,又经常“圈地”,蚕食马路。这样,就使本来十分狭窄的街道,更加狭窄了。全市出现了许多“卡脖子”路段,有时交通阻塞达两三小时以上,人车难通过,事故不断发生。居民们迫切要求政府解决这一“走路难”的问题,但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解决。1980年8月,市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了代表们的意见,决定把芜湖市建设成“整洁、优美、文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府在执行人大决议中,考虑到开辟新市区、建设新马路,需要一大笔钱,为了节约国家资金,决定把重点放在老城区的改造上,拓展道路,修建“绿化带”,改变人民“走路难”的状况。
为此,芜湖市政府决定从自己头上“动刀”。市政府的机关大院所在的湖滨马路,只有六七米宽,而且没有人行道,成了“卡脖子”路段。市政府决定拆掉自己的围墙、车库、传达室和一部分办公室。现在,他们已将机关西围墙拆去了110米,最窄处向后退了4米,最宽处退了11米,共让出了800多平方米的路面,还打算拆缩东围墙,再让出550平方米的道路。
市人民政府的这一行动,在芜湖市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地处“卡脖子”路段的机关、工厂、学校和居民,纷纷主动为马路的拓展而拆房(墙)让路,其它改造老市区的工作也在顺利紧张地进行。群众高兴地说,政府心里装着老百姓,真是人民政府为人民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