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林粮结合 建设山区——山东省五莲县林业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7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林粮结合 建设山区
——山东省五莲县林业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陈雨明
2月底,一场春雪刚住,山东省五莲山区的人们就踏着积雪上山了。他们挑来一担担水,提来一桶桶雪,把去年冬天就挖好的240多万个树窝浇透,栽下树苗。这是五莲山区今春植树造林的第一个浪潮。相继而来的,是有30万人参加的全民义务植树高潮。这样的植树造林热,在五莲县已经持续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共营造了11万亩用材林、防护林和薪炭林,成片栽种了116万棵苹果、板栗、山楂,还在“四旁”零星植树556万棵,全县平均每人种树40多棵,连同原有的林木,全县已有林地62.7万亩,占宜林山、滩总面积的59.7%。
粮下川 树上山
五莲县山多田少,可是,前些年,仍然要为粮食过千斤拚命。有些地方的“帮忙田”一直开到山顶,8万亩河滩林折腾得只剩下了万把亩,结果却是:粮食没过千,水土流失加剧,社员分配减少。党的三中全会使县委的同志们清醒过来,从这里的实际出发,实行“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县委认为,实行这一方针,首先必须保证粮食稳定增长,人民吃饱了饭,才能去建设山区。因此,他们没有把毁林开垦的田地全部退耕还林,更没有把付出巨大劳动修出来的几万亩河滩地重又种上树,相反,对那些能建成旱涝保收的开垦田地进一步加厚土层,兴修水利,还结合治山,闸山沟,新造一批坝头地。随着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对宜林山岭薄地,分批退耕,逐步实现了粮下川,树上山。近几年,这个县每年都有3万亩左右的山岭薄地退耕还林或实行林、油间作,粮食总产量却比过去增长。去年,虽遇大旱,社员的口粮仍然同丰收的1979年一样高。抓住粮食就使农民能够放开手发展林业。
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全县从粮油生产上腾出的约3万名劳动力,有1万多人投入了林业,使从事林业的专业人员增加到了2 .2万多人,加上社员农业劳动间隙参加林业建设所投的工,三年来全县投入林业基本建设的工日约5,100万个,为建设林业,改善林业生产条件,新添了一些水利设施,使6万多亩果、茶、桑园得到了灌溉。
他们还围绕林业,搞好道路建设。三年多来,修了总长1,200里的环山路和营林路,把城镇和群山连接起来,造林季节,拖拉机把一车车树苗运上山,收获季节,又把一车车山货运往城镇。
“远水”和“近渴”
五莲县发展林业并非没有思想阻力,开始,有些人认为,抓林业“远水不解近渴”,积极性不高。县委认为这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实际困难,因此,他们重视做思想工作,又注意处理好远和近的关系,努力做到既引“远水”,又解“近渴”,调动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他们注意长短结合,合理布局,既种生长期长的板栗、苹果等,也种三两年就能收益的棉槐、山楂、葡萄,并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变长为短。他们给栽上十几年还不结果的老苹果树扩穴换土,追肥浇水,给老板栗树换头嫁接,使收益大增。去年,全县结果的苹果由90多万棵增加到150多万棵,产量由6,030多万斤增加到1 .1亿多斤。新栽的树,一开始就讲科学,挖大穴填活土;选良种,培育速生丰产林,近几年培育的1.08万多亩速生丰产林,大都能三年成檩,五年成梁。在计酬办法上也使社员从造林中得到直接的物质利益,以解“近渴”,因此社员造林的积极性非常高。
采取以上措施,林业的发展速度和社员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大大加快了。1978年全县林业收入1,164万元,社员分配人均82.5元;去年全县林业收入2,500万元,社员分配人均187.4元。
“给后人留下脚印”
在五莲县干部中,常常可听到这样一句话:“给后人留下脚印”。这是说,要有为群众办好事的事业心。
在街头公社,上年纪的社员提起街头的变迁,总喜欢说:这儿是陈泰保、李焕文领着栽的树,这是王铭训领着治的河,这是王明领着修的路……。陈泰保和李焕文是街头五十年代的党委书记,他们领着大伙栽下了第一批苹果树。现在,这些树正在盛果期,人们看到苹果,很自然就会想起领着他们栽树的人。王铭训是1977年以前的公社党委书记,他带领干部社员苦干六七年,治理了境内的一条主河、六条支流,把河滩整修成两万亩平展展的耕地,打下了粮下川、树上山的基础。王明是现任党委书记,1977年到任后,他亲自参与踏勘、规划、修筑,沿着内、中、外三层山,修起了三圈环山路。现在,街头公社的10万亩山已基本绿化,去年的林业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社员分配到了300元。今春,公社党委的同志们,又登上境内最高的驼耳山,在那里栽下了400棵银杏。银杏,又叫公孙树,栽这种树包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党委书记王明所说的:“我们共产党人,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就要看得远些,为后代创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