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首都的一个窗口——京成163次164次直快列车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7
第4版()
专栏:
首都的一个窗口——京成163次164次直快列车记事
本报通讯员 何亮亮
“各位旅客,从成都开往北京的164次直快,很快就要开车了……”每天下午4点左右,旅客们井然有序地走进车厢,无论硬席还是硬卧,都窗明几净,四壁无尘。这趟列车是在中午到达成都的。乘务组全体成员在短短4个小时里清洗车厢、准备食物和用水,稍事休息,就开始为北上的旅客服务了。
有一次,一个山东口音的中年人背着母亲上了这趟车。列车驶离成都后,山东汉子来到列车长办公席,在过道上徘徊良久,面有难色。值班列车员问他有什么困难。原来这母子俩从贵阳经成都去山东,上车后才发现钱包遗失,除了车票,身无分文。“俺一个人怎么着也熬到了”,山东汉子说:“可俺娘饿不得,真作难呀!”列车员从自己口袋里掏出5元钱:“先用吧!”汉子忙拿出自己的工作证:“到家就给你邮来,不知怎么感谢你们!”这是本月初的事,“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活动刚拉开序幕,但这种事并非首次,得到帮助的旅客也总是在寄回钱的同时,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从细微处也可以看出163/164直快职工的精神面貌。时值初夏,午后正是一天之中最闷热的时候,车厢里的温度又比室外高。乘务员先给旅客送茶水和洗脸水,然后再拖地板,让旅客尽可能舒服些。列车奔驰,不少乘客都惬意地进入了梦乡。
“象163/164次这样的列车多一些就好了。车里再挤,我也愿坐你们的车。”署名成都40信箱的一个乘客在意见簿上这样写道。另一位旅客在意见簿上题诗赞道:“不愧是首都的列车,你们的工作体现了首都的风格!”这类意见各车厢意见簿上都有,看来是旅客的共同心声。
开饭时间到了。餐车服务员将一份份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盒饭送到旅客手中。京成直快已经采用了经过紫外线消毒的纸饭盒,用毕即弃,既卫生又方便,也提高了餐车工作效率。
俗话说:“众口难调”。要使上千名乘客都吃得满意,不是轻而易举的。首先要为吃大众化盒饭的旅客着想。京成直快6组的餐车,每份盒饭除份菜之外,还添上些咸菜,不另收费,颇得好评。2组餐车熬了辣油,随客取用,果然大受四川人欢迎。此外,旅客带干粮的,车上可以代烩。带孩子的旅客,可以买到孩子份饭,也可以请餐车代热牛奶,大人都啧啧称便。
愿到餐车进餐的旅客,既可以尝到北京风味的炒菜,也可以点川菜,餐车上还供应凉菜拼盘和零售名酒,旅客所费不多,吃得津津有味。京成2组的餐车上还设置了洗手处,可谓考虑周全。
去年7月10日,164次在略阳与阳平关之间,为洪水所阻,一块巨石从山上滚下,砸进车厢,餐车职工都去抢救伤员,仅剩一人坚持岗位,照样做出了上千份饭。
由于工作成绩卓著,又经历了抗洪抢险的考验,163/164直快去年在铁道部进京直快评比中名列第一,车队也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单位。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但是,怎么才能更上一层楼呢?
在车队党总支的小办公室隔壁,有一个“三热爱”教育展览。这个展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从旧中国的苦难历史、解放前铁路职工的辛酸讲到五十年代铁路的好传统、好作风。老职工看过之后,温故知新。占职工三分之二的青年人看了之后,很受震动,“我们都不清楚这些事!”
“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活动正在开展。京成车队组织了干部职工当旅客,体验旅客的困难,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要求。厨师训练班已经办了5期,年轻的厨师们将以更好的手艺,为国内外乘客增加旅途生活的情趣。五十年代的老职工上课示范,实地表演,使青年乘务员开了眼界。“我们的列车是首都的一个窗口”,京成车队的职工为此而自豪,也深知自己工作的意义。列车有终点,但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
(附图片)
上图:50多岁的餐车服务员李池清,人老干劲大,服务经验丰富。
左图:清晨,新列车员刘蕊为行动不便的旅客送洗脸水。
上图:七月十二日开往北京的164次车,车厢内挤满旅客,列车员张锡华和李胜洋不断送开水,并照顾带孩子旅客。
左图:列车员金本仁年过半百,仍坚持在硬席客车上工作。老金在洗刷车皮。(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