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我们有了幸福的水”——记中国打井组专家在尼日利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7
第7版()
专栏:

“我们有了幸福的水”
——记中国打井组专家在尼日利亚
于枫 孙和君
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博尔诺州地处热带干旱地区,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很难想象出它的酷热和苦旱。这里的人们把水比作金子,比作生命。
中国打井专家从1977年开始,在这里同尼日利亚工人共同奋斗了四年多,打出了77眼水井。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经历了缺水的苦,也共享了有水的欢乐。
第一批专家刚来到蒙戈努的布拉图村时,小学校长马拉·阿甫拉尔告诉他们,这个村子原来有500多户居民,由于长年干旱缺水,已经有一半逃亡他乡了。这里不但渴死过牲畜,也渴死过人。牲畜因为喝不上足够的水,不生仔畜,年青人因为弄不到水娶不上媳妇。
在法马地区的苏格那巴耶村,村长阿里向中国专家诉说从1917年开始,这里已干旱了60年。居民们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取水上,每天清早3点多钟,就得赶到10里路外的一个土井旁排队等候接泥浆水,回来后再把泥浆水沉淀。因为泥浆水不干净,人畜喝了常常发生传染病。人们盼着能喝到一口清水。怀着祖国人民的嘱托和对尼日利亚人民的深切同情,中国打井组的专家在摄氏50多度的高温下,忍受着烈日的曝晒和漫天的风沙的吹打,进行勘探和钻井操作。在依沙里村,他们听说这里来过外国专家打井队,但是没有打出水来。中国专家一边实地勘探,一边走访当年参加过打井的工人。经过多次取样分析,肯定这里有水,过去打不出水是工艺不当。结合当地情况,改进操作方法后,中国打井队在3天内打成了一眼每小时流量为11立方米的水井。当汩汩的井水喷涌出来的时候,村民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村民们抬来大米、活鸡,扛着整羊来慰问中国打井组的专家。专家们婉言谢绝了礼物,收下了他们的心意。
在蒙戈努的布拉图村,当中国专家打出第一眼井时,村民们围着水井载歌载舞,连续欢庆了3天3夜。人们大口大口地喝着清凉甘甜的井水,伸出大拇指说:“乌索!乌索!”(好!好!)他们欢唱起自己编的歌:
“我们幸福,我们幸福,
我们幸福的是得到了需要的东西。
我们得到了幸福的水!幸福的水!
感谢朋友,感谢朋友,
我们有了幸福的水!”
今年6月,第二期中国专家完成了工程任务,离开博尔诺州回国时,当地人民怀着惜别和期待的心情说:“希望第三期工程组的专家尽快到尼日利亚来。”尼日利亚总统沙加里在同黄华外长会谈时说:“中国专家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热爱尼日利亚人民。希望更多的中国专家来尼日利亚工作。”
中国专家在尼日利亚土地上滴下的汗水,培育了中尼友谊之花。
(附图片)
中尼技术人员和工人又打出一眼新井。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