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苏联电影事业部部长 波尔沙科夫谈苏联电影——莫斯科访问记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08
第5版()
专栏:

  苏联电影事业部部长
波尔沙科夫谈苏联电影
——莫斯科访问记之五
刘白羽
波尔沙科夫是苏联电影艺术的最高领导者。在我的日记上记载着七月二十五日我们与他会见的情形:
“我们走上电影部大楼,顺着长长的走廊,进入电影部部长的会客室。波尔沙科夫从与办公室相通的侧门走出来,——将近五十岁的人,微胖,带着一付眼镜。他那紧紧的握手,让你感到衷心的诚意与热爱。
“这是一间巨大的房屋。
“窗下,波尔沙科夫坐在他那巨大橡木办公桌后的高背椅上。我们就在桌前,一圈红天鹅绒沙发围着一只圆桌。在办公桌的一端坐着苏联电影总输出公司负责人季明。窗下坐着莫斯科文献制片厂厂长塔斯铁林。”
一般说来,这是一个难得的访问,因为在我们面前,将要回答我们问题的,不只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苏联政府的部长。我能得到这个访问的机会,是因为我参加中国与苏联在艺术工作上第一度合作,——拍制五彩电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的缘故。我们被邀会见,正在我们的编制工作将近完成的时候。
现在,请允许我做片刻的回想:五月末,贝加尔湖周围的山顶上还闪着白雪。夜间,我们的列车开进西伯利亚首府的车站,宏大而美丽的车站,灯光与音乐,站房内挤满人,——就在这里,我发现无数候车者在欣赏着电影。莫斯科街头墙壁上,贴着无数电影海报。我常去的米多罗波尔电影院,无论红厅、绿厅每次满座。一个苏联工业大学的学生告诉我:苏联青年是没有一部电影不看的。在工厂、集体农庄、军营里,甚至在露天的收获的田野上,到处都有电影放映。根据我的观察,电影在苏联是一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教育。这一事业的开端,远在一九一九年,列宁签署了关于电影移交教育人民委员会管理的、有名的法令。斯大林经常亲手扶育着这个事业,他认为“电影是鼓动群众最伟大的手段”。三十年间,这一最年轻的艺术部门不但得到巨大的发展,而且已经创造了世界人民艺术当中非常辉煌与宝贵的成果。
波尔沙科夫首先关切地问到我们在莫斯科的工作。后来,我们谈到苏联电影在中国的情形,我告诉他,今年我们电影局有翻译八十四部苏联影片的计划。他也告诉我们,莫斯科最近将演出第一部中国电影《中华女儿》。他又详细的问到中国电影设备与组织情况。这时,他说:
“列宁说过,电影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当我们提出,希望他能对中国新的人民电影事业给以建议时,他这样开始他的谈话:
“苏联电影有了三十年历史,最初一个时期,——一九三一年以前是默片时期,那时电影艺术很深的受着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影响,但是,开始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斗争,在斗争之中,产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它的任务是真正反映苏联现实、合乎党性与历史真实性。在这一个阶段里,一个大的转折点是“夏伯阳”,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初的代表作,在这时候,也就产生了有声影片。一九三八年以前,全苏联各主要城市如奥德萨、基辅、列宁格勒都有电影厂,但是没有总的领导,到一九三八年成立了电影委员会,统一了全国的电影事业。在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开始一部分地区被德寇占领,很多电影工作者,如导演、演员们,到前线去作战去了,这样一来,电影的工作范围就缩小了。战争之后,有些导演和剧作家,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对于电影艺术创造上,有了一种错误的了解。他们以为人民经过战争的疲劳,需要娱乐,因此应该制作一些轻松的、没有思想的娱乐影片。联共中央做了关于“伟大生活”的决议,批判了这一种错误,给苏维埃电影艺术工作者以新的路线。苏联电影应当反映苏维埃现实生活,战后的恢复建设,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道路的迈进。”
波尔沙科夫简括地总结了苏联电影三十年的经验,然后,他转而谈到今天:
“目前苏联电影新的方向:
“第一种是深刻地表现了苏联现实生活的影片,如《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乐》以及最近制成的《库班哥萨克》。
“第二种是表现保卫世界和平斗争的影片,这种影片,无情地揭露了世界战争挑拨者的阴谋,像《俄罗斯问题》,《易北河会师》《被揭露的阴谋》。
“第三种是表现历史伟大事件和人物的,那就是《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第三次打击》和《攻克柏林》。”这时他着重地指出这一种影片“在思想、艺术上比从前都获得很大的进步,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新的风格,在战争以前没有的艺术性的纪录片,这种影片得到观众极好的评价以后,应当得到大量的发展。
“第四种是科学教育的艺术片,以伟大科学家为电影题材,如像俄罗斯伟大植物学家米丘林,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第一个发明飞机的科学家茹科夫,……这也是苏联电影中一种新的风格,也有很大发展前途。苏联用这些片子介绍伟大科学家的成就,这成为一种教育青年的新的方法。学习科学的青年们在课堂上只能听到讲演,从电影上则可以具体看到人物的创造与行动,这种电影,引导苏联青年对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而进行对于科学的钻研。
“苏联同时也注意拍制科学普及的教育短片,有四个电影厂专门制造这种教育短片。比如用一部短片,来教会人们使用拖拉机,——一套可演二十六个钟点的片子,可以分段放映,其内容方面,包括从拖拉机的构造一直到怎样驾驶。苏联采用电影教育方法,教会几十万人开拖拉机。目前,大学、中学、都尽量采用电影配合课堂讲授,医科大学的学生从一部片子里学会如何进行头部开刀手术。
“最后,关于新闻纪录短片,全苏联有十五个文献制片厂,每年制做二百部以上纪录短片。”
这时,我向他提问关于苏联电影事业建设情况。他说:
“苏联各民族、各加盟国都有自己的电影厂,用自己民族的语言,用自己的演员,制成影片。这是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的具体结合。这种影片有的还要译成俄文,同时,俄文片也译成各民族的语言。”这时,他以微笑来答谢我刚才告他中国翻译苏联影片的工作,他说:“因此,我们对翻版片是很有经验的。”
关于培养干部问题,他说:“我们设有专门培养电影干部的学校,莫斯科电影大学专门培养创作的干部,列宁格勒与基辅的电影大学则专门培养技术的干部。”
波尔沙科夫谈到演员。
“我们的电影演员与舞台演员分开,设有‘电影演员之家’——有二百多最好的电影演员。”这时,他列举了马卡洛娃等演员的名字。
苏联电影部下,设有专门工厂制造胶片和机器。至于流动放映队,放映机装设在汽车上,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开到收割的田野上,利用农民们休息时间放演电影,这一处农庄看完,他们马上又开到别的农庄上去。
我问他第二个问题是苏联对于一九四九年荣获斯大林奖金的影片,——如《攻克柏林》的新的艺术特点的估价。
他立刻愉快地回答我:“《攻克柏林》属于艺术性的纪录片。
“导演齐乌列里和剧作家巴甫连柯,花费了两年时间,详细地研究了所有有关战争的材料,创作剧本。影片中所有战争的场面都是到真实的原地方去拍的,这样,拍制工作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到柏林。这部电影除表现历史事件过程之外,还创造了两个主角(炼钢工人伊万诺夫和女教师娜塔莎)来发展主题。全部电影演员,都挑选了最好的演员,——只有沙维利斯夫是第一次饰演希特勒,但他获得巨大成功。从前饰演希特勒的演员只是把希特勒漫画化了,而沙维利斯夫真正研究了在战争中缴获到的,希特勒的亲信的日记,——研究了希特勒最后的生活,以及他和他的情妇叶娃·布朗的情形,这样,沙维利斯夫就把希特勒真正表演得很真实了。
“这部电影,剧本写了两年,拍制了一年。”
为了补充对于苏联电影新的艺术特点的理解,我在这里记下《文学报》编辑部关于《攻克柏林》的评论:“《攻克柏林》在全国放映后,得到苏联人民极高的评价,观众们都很爱看这部片子。《文学报》为此发表了大篇的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导演与作者,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个别镜头上都处理得非常生动。还特别提出灯光的自然,对片子给了很大帮助。格洛瓦尼(苏联人民艺员)多次饰演斯大林,而这一次在《攻克柏林》中演得最好。整个苏联文学艺术,都争取如何从现实当中反映新的、前进的东西,为人民指出一条发展的道路,这在这一部影片中获得最大成功。伊万诺夫是苏联千千万万普通工人中的一个人,他无论在平时、在战时,都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这对人民来说是创造了一个典范。”
波尔沙科夫没等我们提问,就谈到除了导演之外决定一部电影的重要因素:
“电影剧本决定着电影的好坏,所以我们应该把剧作者的名字放在最前面。在苏联电影事业部直接领导之下,设有电影剧本厂,——这里面吸收了苏联最优秀的作家,参加创作剧本,如像西蒙诺夫、巴甫连柯、吉洪诺夫。还有,像苏联诗人苏尔科夫也经常为纪录片写说明辞。
“还决定于好的演员。
“第三、决定于好的摄影师,——就是说不是那些像机器一样,叫拍什么就拍什么的人,而是自己知道应该拍什么,拍出来应该像一幅画一样美丽,表现得生动而真实。
“音乐对电影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苏联有最好的音乐家,如像萧斯塔科维支就为《攻克柏林》创作音乐,哈恰吐梁也为《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作曲。
我们原来预想,这次会面,也许只能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事情,但是,我们已经谈过一小时以上了。可是,波尔沙科夫还继续把两只手交叉地搁在办公桌上,他向前倾着上身,亲切的望着我们说:
“请你们转告中国电影局,在发展新的中国人民电影事业上,如果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我们一定尽量帮助。”
我向他致谢。他站起来,他最后恳切地说:
“莫斯科的电影工作者都很想和你们会面。”
他约请我们——星期六,在莫斯科的电影俱乐部举行一次专门的电影艺术界的集会。结果那是一次极为盛大而热烈的中国与苏联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联欢。从电影部部长波尔沙科夫到每一个苏联电影工作者,无论在谈话中无论在集会上,都是充溢着无限的,对于中国的热情。因此,那是一个愉快的莫斯科的星期六,让我记着那暴风雨一样的欢欣的声音,谈话,音乐与无数次的——为了未来幸福而举杯。那个集会,从头一天的黄昏一直到第二天的天明。时间似乎可以说明一切,但,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说明中国与苏联人民的、永远牢不可破的友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