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改革体制渠道豁达——山东省诸城县队办商店引来了购销两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9
第2版()
专栏:

改革体制渠道豁达
——山东省诸城县队办商店引来了购销两旺
两年前,当队办商业在山东省诸城县问世的时候,社会上毁誉不一,有人击节叫好,有人摇头反对。光阴荏苒,寒暑两易,队办商业到底如何?仲夏季节,记者到诸城农村采访,所见所闻证明了该县商业体制的这一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人民群众辛勤浇灌的队办商业之花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远见之举
诸城县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有耕地172.7万亩,人口945,000,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是山东省的大县之一。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象火山迸发,粮食持续增产,土特产品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手里钱多了,渴求更多的工业品;多种经营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需要找到销路。
然而,当时农村的商业体制与生产的大发展太不适应。它象一只小口瓶,大大限制了农村市场的吞吐能力。诸城县有1,300个大队,原有农村代购代销店827个。这些“双代店”,铺底资金多在千元以下,只能经营油盐酱醋和很有限的日用小商品。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收购与生产的矛盾日趋尖锐,卖兔难、卖蛋难等现象时有发生。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影响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不解农民“喜中愁”,生产就难以大发展。怎么办呢?
“流通不通,把人憋死!”农民发话了。庄户俗语,粗些、土些,却使有关部门受到了启发。自1980年9月开始,诸城县由点到面把农村“双代店”改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队办商业。这项改革,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成千上万的农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发展之快,出乎意料。1981年,全县队办商店完成购销额3,0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分别比代购代销时增长一倍到两倍半。
孰优孰劣
“队办商店和原来的双代店相比,哪个好?”在农村,记者就这个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征求群众意见,有比较大型的座谈会,也有暗暗的“小调查”。令人惊奇的是,社员们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还是俺自家办的商店好!”有位老社员眉飞色舞地说:“解放这多年,现在是俺庄户人买东西、卖东西最方便的时候哟!”
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的确,同“双代店”相比,队办商店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资金增加,货源广开,工业品下乡路宽了。“双代店”时,铺底资金有限,经营品种单调。改为队办商店,生意成了自己的,经营好坏同大队和社员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各大队发挥集体经济的威力,从人、财、物各方面支持办好自己的商店。1981年,队办商店资金由97万元增加到280万元,从业人员由965人增加到1,440人。资金增加了,经营品种增加350种,大的队办商店经营品种多达1,200种。除农药、化肥等大宗生产资料外,买一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都可不出村,客来了买酒跟得上,点火再称盐也不迟。队办商店机动灵活,货源广开,它既可到就近的门市部或供销社进货,又可直接从县三级批发进货,还可实行厂店挂钩、队店挂钩,从生产单位直接进货。营业人员与群众朝夕相处,懂乡情,知民意,耳聪目明,触须灵敏,组织的商品一般都适销对路。县百货公司有种棉毛衫,积压了三年多,两次削价,无人问津,今年队办商店摸准了“气候”,购到2,000件,畅销一空。县百货公司还有一种“老三条、包后跟”凉鞋,供销社怕“土气”难销,不敢进货,而队办商店一个夏季就卖出了十几万双,“死物”变“活财”,购销两满意。
收购灵活,环节减少,农民交售农副产品方便了。原来,“双代店”收购农副产品,要先送交供销社,供销社再交给县有关经营单位,手续麻烦,层层剥皮。“双代店”出力不小,收益了了,挫伤了收购的积极性。现在呢?队办商店收购的农副产品可直接送交县经营单位。“扛竹竿走大街,直来直去”。环节少了,获利大了,收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很多队办商店采用登门收购,预约收购,随到随收等方式方便群众,百斤废铁不嫌多,一个鸡蛋不嫌少。多年“嫁”不出去的小中药材、小废杂品也“俏”起来了。去年,诸城县共交售130万只家兔,其中65%是队办商店收购的。鲜蛋今年计划收购115万斤,截至6月底,已收购141万斤,其中队办商店的收购量达70%左右。更为可喜的是,队办商店的出现,挽救了一些传统商品,促进了社队工副业和社员家庭副业的发展,皇华公社范家庄大队加工的麻袋、绳索车绊、铁木农具,长期积压,去年队办商店接受了推销任务,5天销了5,000件。对废旧物资,“双代店”时,有的因人少无暇顾及,有的因嫌脏不愿收购。现在情况不同了,碎铜烂铁,破衣碎套,杂骨,空瓶,牙膏皮,源源登店入室,稚气未脱的顽童,满头飞雪的老太,成了队办商店踊跃的卖主。1981年,队办商业收购农副产品金额达320万元,比代购代销时增长了62%。去年,全县废旧物资回收总额88万元,队办商业收购量占45%以上。农民高兴地说,自打有了队办商店,可买可不买的买了,可卖可不卖的都卖了。
民主管理,群众监督,服务质量提高了。“双代店”改为队办商店之后,社员普遍反映说:现在的营业员,心好了,嘴甜了,话多了,腿勤了。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营业员没有“铁饭碗”,严重失职失责,根据社员意见,大队有权撤换;二是队办商店普遍实行了经济责任制。箭口公社官庄大队队办商店,包给董洪亮、董立柱父子经营,他们一天24小时营业,一年365天值班。城关镇邱家庄队办商店为邻近的汽车修配厂提供五金零件,为了满足用户需要,有时一天从县五金公司提货七八次。无忌公社官庄店大队队办商店由范维平、魏玉兰夫妇经营。一天,瘫痪青年范玉良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到队办商店,说想买点糖给孩子治病,范维平马上包好,送到她家里。当范维平看到范玉良缺个合体的裤头时,折身回商店,撕了布,让妻子当即做成裤头,又送到范玉良手里,范玉良母子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记者与社员交谈,多次听到他们把队办商店称作“贴心商店”,“俺自己的商店”。张家娶媳妇,李家嫁姑娘,需要啥东西,只要对营业员说一声,他们提货,包你满意。农忙之前,营业员深入生产队摸底登记,杈把扫帚牛笼头,为你准备得停停当当。队办商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农民尝到了甜头。眼下,难怪有那么多的大队正大兴土木,扩建商店,还要大干一场。
“饭碗”之争
“一碗饭俩人吃,胖的要饿瘦,瘦的要饿垮。”当队办商店刚刚问世的时候,有人担心影响供销社的业务。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供销社不但没饿瘦,而且吃得更胖了。
队办商业异军突起,诸城县供销系统的职工积极迎战,参与竞争。“官商”作风不行了,改!进货渠道不能再单一,改!坐商兼行商,零售兼批发,送货上门,责任到人。结果呢,争出了志气,改活了市场。1981年,全县供销系统销售计划13,600万元,实际完成了17,726万元,比独家经营时的1980年增长了21.6%。1981年全县供销系统实现利润645万元,比1980年增长13.2%。吕标供销社去年提前144天完成五大经济指标。箭口供销社1981年销售计划350万元,实际完成443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4.6%。今年,这个供销社销售计划380万元,截至6月底已完成288万元,占年计划的75.7%。
诸城县供销系统的职工终于恍然大悟:以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误把供销社的销售额当成是农村市场的购买力,认为队办商店、个体商贩要和自己抢饭吃。放开看,农村何止“一碗饭”,有五碗、八碗、上十碗,“弱水三千,各取瓢饮”,既能吃饱,也能吃好。
诸城县财委一位负责同志的比喻更形象:农村的购买力可以看成“一碗饭”,这碗不是小瓷碗,而是大黑碗,供销社过去只吃了几羹勺,其余的变馊了,变坏了。现在好了,国营商店、集体商店、个体商贩,面向农村,三箭齐发,有吃稠的,有喝汤的,有卖大的,有售小的,可能的购买力变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市场活跃了。
有位供销社负责人诙谐地告诉记者,他现在彻底想通了,愿意和队办商店、个体商贩“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哩!
本报通讯员 朱普俊 谭 锷
本报记者 刘学渊(附图片)
河南省财贸战线上的先进单位、镇平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积极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职工们经常推车下乡流动售货,年流动售货量占总售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新华社记者 赵天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