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紫穗槐·泡桐·葡萄串坑塘——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三大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0
第3版()
专栏:

紫穗槐·泡桐·葡萄串坑塘
——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三大宝
童大林 明廷华
内容提要:居住在华北平原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治理旱涝盐碱的宝贵经验。种植紫穗槐、泡桐,修建葡萄串坑塘就是其中的三大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提高和发展。
黄淮海平原(即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其中,冀鲁豫低洼地带,旱涝盐碱十分严重,低产田约有一亿三千万亩左右。如何综合治理这个地区,国内不少科研单位,多年来花了很大的力量进行改土、治水、发展多种经营的种种试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今年6月间,在济南召开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上,又集中了各个学科的考察研究成果,更加深入地研究了综合治理的问题,使这个地区展现出一幅新的发展前景。
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劳动的人民,依靠自然条件和长期实践,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治理旱涝盐碱的宝贵经验,有些已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上升为科学形态,有些还处于自发的经验形态之中,未被人们所重视。这里,简要介绍紫穗槐、泡桐和葡萄串坑塘,目的就是供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使这种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发展,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放出光彩。
紫穗槐
紫穗槐又名紫花槐、棉槐,属多年生蝶形花科丛生落叶灌木,生长快,萌芽力强。根据河南、河北等省的有关科研单位和县、队的材料介绍,这种落叶灌木,既具有耐沙埋、盐碱、旱涝、瘠薄等很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因根系发达且具有根瘤菌,又有改良土壤的能力。紫穗槐可作肥料、饲料、燃料和编织用,其种子可作榨油的原料(含油量达15%),可谓“全身是宝”。
这种适应性很强的良好树种,既能在盐碱地上生长,又具有改造盐碱的良好效能。紫穗槐林地覆被、特别是落叶覆盖于地表层,能起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发达的根系能吸收地下的深层水,促使地下水位下降,到了旱季又能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阻止地下水上升,防止土壤返盐碱;进入雨季,因根系通透土壤,落叶又能阻止地表径流,使雨水溶解的土壤中的盐分渗入地下,从而使盐分下降;紫穗槐的枝叶腐烂分解能产生一种有机酸,从而中和土壤中的盐碱,降低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试验表明,在盐碱地上种植紫穗槐两年以后,就能使20厘米厚的地表层中的含盐量降低10—40%,三、四年后降低50—70%,使土壤达到一般林木和作物都能适应的程度。
紫穗槐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盐碱地区发展农业的好肥源。紫穗槐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根残留在土壤里,腐烂后变成很好的有机肥;根系上的大量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枝叶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别为1.32%、0.3%、0.79%,每1,000斤枝叶的肥效相当于66斤硫酸铵或166斤豆饼或400斤大粪干,而产叶量又很高,一般两年生的紫穗槐每亩产叶2,000—3,000斤,四年以上生的每亩产叶3,000—5,000斤。可见,用嫩枝叶作绿肥,不仅产量高,肥效好,而且所占耕地也很少。试验表明,在种植紫穗槐二、三年后的田地里,20厘米厚的土层内含氮量可提高63.8%,速效磷提高31.3%,速效钾提高2.1%,有机质提高21.4%。河北省青县计划种植紫穗槐3亿墩,据估算,这3亿墩的肥效,相当于3个年产碳酸氢铵1,200吨的氮肥厂,两个半年产3,500吨过磷酸钙的磷肥厂,而且所提供的都是有机肥,既能肥田,又能改良土壤。
紫穗槐还是一种盐碱地区耐涝、防风、固沙的好树种。经过在豫东沙碱区贾鲁河流域试验表明,在水淹持续200天以上而且长期淹顶的情况下,尽管有部分植株死亡,但是当积水排除后,仍有不少植株很快就萌发生长,第二年生长茁壮,发育正常,与其它不少树种相比,表现出了很强的耐涝性能。此外,紫穗槐根系发达,须根极多而且再生能力极强。这些须根紧紧固结着沙土,加之浓密的枝叶能削弱风力,降低风速,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沙碱地区的群众反映,种植紫穗槐后,每当刮起大风,不再象以前那样飞沙走石,满天弥漫,而是“只听风声响,不见黄沙过山岗”。
每亩紫穗槐每年可产条2,000—3,000斤,用于编织,每斤按7分钱计,每亩可收入150—200元,这笔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此外,紫穗槐的种子含油较多,可作榨油原料,叶子含粗蛋白23%左右,比小豆、豌豆、蚕豆的含量都高,是一种很好的饲料。
泡桐
在同一块田地里同时种植农作物与林木,实行农林间作,使两者在地理空间上密切结合起来,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黄淮海地区的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这当中,树种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河南、山东等省的科学工作者和有关社队提供的材料介绍,泡桐就是适宜于农林间作的一个理想树种。
泡桐具有根系分布深、树冠稀疏和发叶晚的特点。它的根系绝大部分分布在40—10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0—40厘米内的根系,仅占总根系的12%,而大多数农作物尤其是小麦、玉米等,根系则集中分布在40厘米以内的土壤表层内,这就避免了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肥的矛盾。不仅如此,泡桐的根系向下伸展得很深,能较充分地吸收地下深层水和淋溶流失的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耕作层的养料、水分状况。通过枝叶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的湿度,由于树冠的防护作用,又能降低风速,减少地面蒸发,从而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由于泡桐树冠稀疏,发叶晚,透光度大,因而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山东菏泽地区大搞桐、粮间作的经验表明,采用这样的间作形式,调整了群体结构,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形成了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使泡桐和农作物不论在地上、地下都能充分利用水、肥和光、热,协调生长,林茂粮丰。桐粮间作对抗御自然灾害也有明显的作用。菏泽地区太平公社林屯大队有3,000亩桐粮间作地块,在经过一场大的西北风(阵风达七级左右)袭击之后,桐粮间作地块与非间作地块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大不一样,前者仅20%左右,后者则达80%以上。
泡桐还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实行桐粮间作,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而且对于解决木材短缺、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社员收入也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成武县有一个公社桐粮间作面积达3,900亩,连同在“四旁”种植的算在内,共有泡桐树45万株,桐木积蓄达29,00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280元计,全公社仅桐木一项就收入800多万元。此外,泡桐的叶、花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含量分别达2.96%、0.19%、0.41%,既可作饲料,又可作肥料。
河南西华县皮营公社双楼李大队,由于大栽泡桐,实现农桐间作林网化,加以各项农业政策的落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975年以前,粮食亩产只有500斤左右,到1981年达到870多斤,不论单产、总产和对国家的贡献,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社员收入大幅度增加。广大群众高兴地说:“泡桐是沙区一大宝,由穷变富离不了”。
黄淮海平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各不相同,除桐粮间作外,也还有其它间作形式如枣粮间作等,要因地制宜,确定间作形式。
葡萄串坑塘
黄淮海平原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雨量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以致雨水季节积涝成灾,而其它季节则干旱频繁。涝时水多,旱时水少。解决水“多”与“少”或“排”与“蓄”的矛盾,是黄淮海平原治水中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解放三十多年来,通过兴建排水工程,疏通河道,对涝灾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旱灾至今仍然是对这个地区威胁很大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山东定陶县水利工作者的材料反映,修建葡萄串坑塘,则是解决“多”与“少”或“排”与“蓄”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
所谓葡萄串坑塘,顾名思义,是指象葡萄串一样的一组组坑塘。这些坑塘彼此间相互连通,并与河沟通联,恰似一串又一串的葡萄。这样,雨水多时,原来白白排走的、多余的雨水就流入坑塘内蓄积起来,如果容纳不了,就会自行溢流于河沟而排走,从而排除涝灾,干旱时,则又可提取。这样葡萄串坑塘实际上成了地面降水的一个调节器。历史上,黄淮海平原的涝灾,都是由于大雨急来,河水猛涨,以致冲垮河堤而造成的。修建葡萄串坑塘,分洪散蓄,分级溢流,从而大大减轻了河道排洪的压力,也避免了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洪水泛滥成灾。
葡萄串坑塘还有涵养地下水,增云增雨,调节气候,防止大片土地盐碱化的作用。坑塘多了,自然地下水的补给量就会大为增加,大气中的水分也就随之增加,从而能起到调节气候至少是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作用。不少老农反映,即使久旱无雨,夜无露珠,在坑塘附近的庄稼地里却仍然有露水出现。自七十年代以来在引黄灌区实行沟网化引黄灌溉以来,由于无蓄水设施,只靠沟网引黄灌溉,以致地下水位上升,大片土地盐碱化,而修建葡萄串坑塘,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葡萄串坑塘还能种植苇蒲和养鱼。过去修建的许多大沟大河,除引黄排水之外,利用时间很短,利用价值不高,河床、河坡又不准种植水产植物,不许造林,以致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而葡萄串坑塘,排水、引黄、灌溉等利用时间长,又可种植苇蒲和养鱼等。据计算,坑塘一亩水面的产品往往比一亩耕地的产品价值还高,而且投资很少,这既能充分利用地力、水面,又能有力地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黄淮海平原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投资相当多,占地也不少。而有了葡萄串坑塘,三十亩地修一亩坑塘(三米深)即可,不必再修或者可以少修一些大的洪涝分排工程和桥梁建筑,不仅可为国家节省大量投资,还可节约不少耕地。
我们认为,葡萄串坑塘是黄淮海平原水利建设和治理旱涝盐碱中很值得重视和推广的又一大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