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在“洪湖赤卫队”的故乡——洪湖县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0
第4版()
专栏:

在“洪湖赤卫队”的故乡
——洪湖县一瞥
本报通讯员 夏大成 本报记者 孟晓云
洪湖,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赤卫队的故乡多么令人神往。
仲夏时节,我们驱车洪湖县,沿途河湖交织、港汊纵横。一位上了年纪的“洪湖通”一路指点着说,昔日,贺龙和周逸群同志就是利用这河湖港汊的有利地形,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与洪湖赤卫队一道,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开辟了湘鄂西广大的革命根据地。
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我们驾一叶扁舟,直插长江北岸的百里洪湖。举目远望,水天相接,渔帆点点。微风拂来,脚下万亩绿荷翠盖掀动,清香四溢,穿梭其间的游鱼,不时跃出水面。同船的一名女青年触景生情,轻声哼起“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那战火纷飞的大革命年代。当年,就是在这广阔的湖面上,红二军团的指战员同洪湖赤卫队一道,靠菱角、莲、藕充饥,以船板、湖滩为床,出没于芦苇丛中,转战于墩台之间,痛歼白匪,威慑敌胆……
今日洪湖,人民生活得怎样呢?我们在湖心金湾渔场停船上岸。这个渔场位于从湖边伸向湖心的半岛,是全县50多个渔场之一。眼前展现出一派渔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块块明镜般的精养鱼塘前,男女渔民们有的投放草料,有的捕鱼换塘,岸边大面积的粗养围湖内,舟楫往来。渔场党支部书记黄林阶告诉我们,过去,渔民象浮萍草,以小船为家,终年在湖上漂泊,搬到岛上定居后,捕捞为主,收入不稳定,依然是穷,岛上是一片茅草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以精养为主,分塘到户,全场有精养鱼塘1,300亩,粗养湖面5,000亩,年产鲜鱼40万斤,渔民的生活开始富起来,几乎家家盖起了红砖大瓦房。老黄兴奋地说:“县人民政府正在这里筹建旅游风景区,再过两年来看,这里就不仅是渔业基地,而且还是游览胜地呢!”
我们来到渔民李忠发的家。这八口之家过去是年年超支的困难户,住的是茅草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们一家三个劳动力,超额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加上家庭副业,纯收入3,100元。李忠发盖起两间瓦房,花500元打了一只杉木新船,买了两块手表,一架缝纫机,老婆和闺女都穿上崭新的涤纶、的确良衣裤。这位普通渔民向我们介绍这一切时,被湖风吹得黝黑的脸膛上闪着得意的光彩。
离开金湾渔场,我们继续向洪湖东南方向的螺山植莲场进发。进入莲湖,只见一个个为莲湖除草的姑娘,踏着尖尖的采莲船,出没于荷海中,好似重返洪湖的双双韩英和秋菊。洪湖现有植莲面积6万多亩,其中以红莲为主,也栽培少量的白莲与冬瓜莲。洪湖莲子,生食清香甜润,做成汤菜,更是余香满口,特别是白莲,皮薄肉厚,文火清炖,色美味香。一个姑娘不无遗憾地说:“你们来的不是时候,要是盛夏时节,那就不仅可以饱尝一顿洪湖的新鲜莲子,而且可以观赏万亩荷花,那景色,可比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场景还要美呢!”
人称水中的国宝在洪湖,洪湖是“财”湖,果真不假。聪明的洪湖人充分利用河湖港汊的丰富自然资源,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洪湖县地处江汉平原南端,水面辽阔,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盛产水稻、棉花、芝麻、鱼贝、莲藕、野鸭以及芦苇、柳条、席草等几十种农副产品,为洪湖县委机关所在地——新堤镇的地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镇办的羽绒厂,生产款式新颖、轻柔保暖的“天鹅”牌羽绒衣,贝雕工艺厂利用淡水贝制作成一幅幅以博古、山水、花鸟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贝雕画屏及千姿百态的贝雕艺术品。类似这样新发展起来的镇办工艺厂有十多家,产品有羽毛扇、地毯、工艺鞋等20多种,远销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产值相当于这个县解放初期工业总产值的三倍。
在洪湖逗留四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洪湖的水是甜的,鱼是鲜的,景是美的,人们的心境是泰然的——因为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不管走到哪里,人们都以激动兴奋的心情,向我们叙述着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变化。大家特别怀念的是当年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的亲人、战友和同志。我们瞻仰了县西郊的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站在高高的纪念碑下,仰望贺龙同志的亲笔题字:“革命烈士们的业绩,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心情难以平静。那些含笑九泉的革命烈士,那些分布在祖国各地幸存的老赤卫队员,如能目睹今天老革命根据地正在发生的变化,他们会感到欣慰的,心里一定会踏实的。流血奋斗几十年,不就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吗!(附图片)
洪湖岸边的大片高产精养鱼塘。 夏大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