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他们仍然在战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0
第6版()
专栏:朝鲜通讯

他们仍然在战斗
本报记者 周必忠
在朝鲜江原道首府元山市,有一座荣军塑料日用品工厂。这里的厂房、设备同别的工厂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在全厂700名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30多年前在朝鲜祖国解放战争中立过战功、身负重伤的人。他们身残志坚,离开了保卫祖国的前线,又战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岗位上。
这个工厂完全是在废墟上自力更生建设起来的。1952年4月,当战争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有20名荣誉军人在劳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动组织起来,编织炕席一类的生活用品。名义上叫工厂,其实连个厂房都没有,全部活计都是分散在各家各户进行的。停战以后才盖起了第一座厂房,并且用在1211高地著名战役中缴获的坦克,制造了第一台机器。到1955年,开始生产塑料制品。现在,全厂拥有厂房8,000平方米,各种机器170台。他们生产的250多种塑料日用品,畅销各地。每年,人均产值达1万元(朝币),不但没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还给国家提供利润几百万元。
按说,象他们这些缺胳膊少腿或者身上还留着弹片的人,单靠政府每月发给的生活保证金,就足以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了。可是他们想的却是绝不能躺在荣誉上睡大觉,绝不能成为人民的包袱。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作是当年的战斗岗位。他们每天总是提前来厂,做好准备;接了班,就全神贯注,不让一分钟白白浪费掉;下班后,还要按照劳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资材管理、文明生产等五项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在每个作业班的墙上,都贴着一张每人每天生产进度表。由于他们的忘我劳动,工厂的生产迅速发展。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建厂时一年的产量。
为了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们坚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257名荣军,都上过荣军学校,不少人还是函授大学毕业生。他们担当着从厂长到作业班长等各种管理职务,成为技术革新中的中坚力量。76名工程师中,有72位是荣军。模型工宋一豪称得上是工厂的能工巧匠,不管什么样的模型,他都能设计制作出来。现在保存在仓库里的600种模型,都是他和同志们一起自行设计制作的。去年,厂长金秀鹤到外地出差,在火车上听说国家每年为向日本出口明太鱼子,需要花一大笔外汇从日本进口装明太鱼子的特制塑料盒。回厂后,他同大家商量,能不能自己生产这种塑料盒。经过试制,终于成功,为国家节约下了一笔外汇。厂房门前立着一个征求各种新产品设计方案的告示牌,规定凡加入者一律分等给予奖金。据说,这也是激发大家都来搞革新的一个好方法。
在紧张劳动之余,他们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厂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时常编排一些文娱节目,为职工们演出。厂党委副书记严雄君,虽然只有一只胳膊,却是一位业余文艺的爱好者。他特地为记者用吉他弹奏了工厂文艺宣传队创作的一支名叫《永远和歌声在一起》的曲子。悠扬婉转的曲调,反映了荣军们乐观主义精神。去年,他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文艺汇演,曾以此曲获得奖励。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荣军们的年龄大多五十开外了,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成人。在这一点上,给记者的突出印象是,所有荣军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或两个儿子在部队服务。有的孩子在参军时甚至要求到自己父亲曾经服役过的军兵种当兵。他们说,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人民还没有团聚。我们一定要做好各种准备,要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尽到自己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