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民族音乐的奇葩——喜听《华夏之声》音乐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1
第5版()
专栏:

民族音乐的奇葩
——喜听《华夏之声》音乐会
刘楚材
最近,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以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主的《华夏之声》音乐会,使观众从浓郁、深邃的诗意和乐境中,领略到了中国音乐的艺术美和我们民族的音乐美学传统。音乐会既满足了听众的审美需要,又宣传和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使我们受到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别开生面的演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株奇葩。为了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振兴和发展民族音乐,第一期《华夏之声》音乐会,选择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作为探索的起点,这对于帮助人们了解我们五千年古国文化的灿烂历史,探索创作、改编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近几年来,流行音乐成了热门货,民族音乐的地盘越来越缩小。《华夏之声》音乐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出,它那古朴、典雅的色彩,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使人感到特别的清新。
音乐会演唱的曲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一类是整理和改编的古诗词传统歌曲。新创作的作品包括上自《诗经》,下至《宋词》的名作十余首。从《伐檀》到辛弃疾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面广,时间跨度大,有的作品句子艰深,古奥难懂,这就增加了创作和演唱的难度。但艺术家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倾注了心力和热情来完成各自选定的曲目。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到那遥远的时代,使我们感受到了那些时代的脉搏的跳动,人民的悲哀、奋激、怨怒、敬慕、爱恋、思念、幻想和追求……。
从整个音乐会来看,艺术家们对诗意的理解有深有浅,这是探索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但多数作品把握住了诗的主旨,或者有新的理解和体验,艺术构思也有一定的深度。如作曲家黎英海谱写的唐人绝句《春晓》,音调风格来自福建南音,旋律婉转、优美而又满含情致。内容的表达,不是着眼于春天早晨景物的客观描绘,而是紧紧抓住诗的丰富的内涵来表现感情。为了加重感情色彩,作者用几个递进的音乐层次来反复咏唱诗句,力求体现古典诗词一唱三叹的效果。另一首《枫桥夜泊》,全曲以缓慢的钟声为背景来展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情画意。钟声的背景中出现了我国江南吟诵式歌调,质朴古拙,意境深远,引人遐思。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手法独特的有魅力的作品。王迪谱写的《钗头凤》《沈园》,金湘谱写的《子夜四时歌》,邵光琛谱写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叶小钢谱写的《送友人》,也都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博得了好评。音乐会上演出的新作品,虽然各有各的追求,手法和风格迥异,但都没有离开一个总的探求目标——把民族音乐艺术创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基点之上。
不仅作曲家们在探求,演唱家们也在探求。他们都努力探索用不同方法和风格的演唱来表达古典诗词歌曲的特定意境,在舞台上形成了声乐表演艺术繁花争艳的局面。
音乐会上演出的另一类曲目,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音乐遗产——现存的一部分诗词古谱。其中包括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姜夔(姜白石)的自度曲六首,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代琴歌五首。姜白石的《杏花天影》《醉吟商小品》《长亭怨慢》《凄凉犯》和古代琴歌《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等等作品,词曲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堪称民族音乐的精品。它们经作曲家王震亚等人整理、配伴奏,经昆曲艺术家傅雪漪等人演唱,使我们从祖先的惊人的创造力中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力量和希望。
总之,《华夏之声》所做出的努力是可贵的。当然,音乐会本身也并非尽善尽美。在曲目的选择和演出形式上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音乐会,专业性较强,而且多数观众对于古典诗词的文字,不容易听懂,需要打字幕和在节目单上用文字来诠释词曲,使大多数观众都能了解它。否则,曲高和寡,不容易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