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引来益鸟卫森林——记林业技师梁玉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2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引来益鸟卫森林
——记林业技师梁玉琴
本报记者 刘忻欣
梁玉琴是辽宁省本溪市郊区林场林业技师,他多年研究引鸟治虫,使林场万亩松林十八年没有发生虫灾。不久前,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访问了他。
林木参天的郊区林场,青松苍翠,百鸟鸣啭。我们在山林中边走边谈,不时看到一些高大的油松、落叶松树干上,挂着大小不一的油毡纸或木制的人工鸟巢,一些鸟已经住了进去。梁玉琴告诉我说,招引益鸟首先要根据鸟的体型大小来设计制作各种鸟巢,挂巢的位置要适合各种鸟的生活习性。椋鸟喜欢在临近开阔地的林缘地段做巢,沼泽山雀喜欢在河泽附近,大山雀则喜欢在灌木较多的地带。挂巢时还要考虑巢间距离,每一种鸟都有一定的捕食势力范围。例如,啄木鸟的巢距一般在200至300米,在这范围内只能有一对啄木鸟,否则就要打架,直至强者把弱者赶走为止。
林场熟悉梁玉琴的人都说,他是个有毅力、真正干事业的人。他1956年从部队转业到林场时,正逢林场闹虫灾,使用大量杀虫药剂也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害虫。眼见成片成片的松林针叶被吃光,他非常痛心,立志研究引鸟治虫。从那时起,他开始自学有关动植物学的课程,攻读了森林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鸟兽学、昆虫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等许多中外书籍,为研究引鸟治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摸清鸟的生活习性,他不辞辛苦,长年累月地在森林里观察。1979年夏的一天,他正观察一窝白眉翁,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很有触电危险,可他不肯退避,坚持观察到天黑。为了弄清一些夜间活动的鸟类育雏的情形,他常常一个人在黑森森的山林里,从天黑一直守到天亮,眼睛看不清,就用耳朵听,根据亲鸟唤雏的声音判断采食次数。年复一年,他先后观察了上百窝鸟,基本掌握了本地30多种常见鸟的生活习性。现在,他可以根据鸟飞行的高低、快慢和姿态辨别出几十种鸟,还可以从黄鹂、杜鹃、大山雀、白眉翁等鸟的叫声中,分辨出它们是在求食、求偶、呼伴,或者是在欢乐、恐惧、示威。
在林场管理部门和同志们的支持下,他逐步解决了人工巢箱的制作和设巢的时间、巢位、密度及管理等技术问题。从1964年初开始,林场先后挂了一万多个鸟巢招引了几千窝鸟,使森林害虫逐年下降。目前,松毛虫已由挂巢前的每株35只,下降到0.003只,有效地控制了虫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