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盛夏访云南边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6
第3版()
专栏:

盛夏访云南边防
本报记者 王志耘 胡年秋
盛夏的云南边防,峡谷流火,千嶂涌雾,风雨雷电交替肆虐。在海拔200余米的红河河谷,气温高达40℃,灼热使指战员们的军装整日浸透了汗水。云南边防战士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日夜警惕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
当烈日暴晒着滇南群山、暑气在阵地上蒸腾时,某部九班的战士正伏在茅草地中监视着妄图进犯我国的敌人。这是他们在荒山野坡上潜伏的第四天了!随身携带的干粮吃光了,壶里的水也早已喝光,战士们渴得嗓子直冒烟,但仍然一动不动。年轻的班长李自权在夜间进入潜伏区域时,被荆棘碎石划得满身血迹,此刻,不停冒出的汗水滴在伤口上,象针扎一样疼痛。他多么想痛痛快快地呻吟几声,但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一直一声不吭,坚毅地忍受着。
在滇南另一座高山——布朗山上,某部一营的指战员们正在与夏日的雷电雨雾进行着顽强的搏斗。去年7月,炸雷把他们的房梁击断了两根,门窗打烂24个,7名战士被雷击伤。今年入夏以来,拳头大的冰雹又把他们种的茄子、辣椒、白菜打得一片稀烂。这深山老林中的雷击区域还能不能坚守?老教导员张振华坚定地对大家说:“这是祖国的门户,就是下刀子也不能后退一步!”他组织大家修房子、装避雷针,又没日没夜地抢种了30多亩包谷、蔬菜。
盛夏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个边防战士。在这里,他们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许多困难。由于终日阴雨浓雾,指战员们的被褥潮湿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有时,还因道路桥梁被冲垮,一连十天半月难以看到报刊、家信。特别是越南侵略者借助雨雾不断进行炮击和袭扰,更增加了戍边部队的困难。在滇南一个阵地上,有一个班就曾经在一夜之间,连续对付敌人的7次攻击。
但是,艰难险阻无法动摇边防战士的爱国之心、保国之志。当我们夏日沿着云南边防线走访时,这里处处洋溢着战斗的歌声,许多指战员热爱边疆,扎根边防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
位于横断山脉深处的独龙江前哨点,是一个极为荒凉偏僻的地方。这里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封山时这里与山外的书信往来和交通全部中断。可是,有一个叫李跃星的青年干部,却心甘情愿在这里度过了10个年头。10年中,他4次谢绝了组织上让他在封山之前留在山外度假的照顾,硬是在冰封雪锁的天地里和战士们一道守卫着边防。
在边防前线一个山地供应站,我们还访问了参谋符开禄。他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八年前来到这个海拔2,400多米的大山上工作。这些年来,他在山头上接转了数万吨物资,没有发生一点儿差错。刚来的时候,他不仅经历了睡漏雨棚、吃脱水菜等许多困苦,而且先后受到两个内地姑娘与他断绝恋爱关系的打击,当个人幸福与祖国需要发生矛盾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后来,他在组织的关怀下结了婚。他也动员妻子来到了边疆工作。
我们在供应站同符开禄夫妇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日。这个小小的供应站,平时只有符开禄和一名战士。当夕阳西下,薄暮笼罩大地时,供应站四周山色朦胧,生活是那样单调而枯燥,然而小屋里却灯光明亮,符开禄和同伴正在计划着第二天的工作。
在边疆,类似的人和事多得是!访问中,我们还遇见过这样一位指导员,他戍边十四年,3次调动工作,越调越远离城镇,爱人也跟着由昆明进了山沟。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连两个孩子都是在妈妈背上长大的。还有这么一位战士,从入伍到退役,三年来一直在荒凉的山头上度过,连山下的县城也没有进过。实际上,我们的战士在边防牺牲的远不止是进影剧院、逛公园、和亲人团聚,他们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还有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
在边防前线某部,有一位名叫黄启元的战士。他乐于吃苦,勇于牺牲,入伍三年立了3次功。人们都称誉他是“边防线上的硬骨头战士”。他1979年从广东化州县入伍时,家里承包了8亩地,而父母身边只有他一个儿子。在困难面前,黄启元宁愿自己蒙受经济上的损失,也要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他愉快地来到云南边防,先后数十次出生入死,战斗在对敌斗争最前哨。去年广东发生水灾,他家里的稻谷和衣物被冲光,父母来信要他回乡,正在执行边防战斗任务的黄启元说:“边防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他写信说服了父母,继续留在部队。在战斗中,他为了抢救在雷区受伤的战友,被敌人地雷炸伤了双手和右腿,左脚掌也被炸断,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用双肘支撑流血不止的身体,爬出了荆棘丛生、地雷密布的区域。现在,他身残志不残,还表示要争取重返前线。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们还在边城保山访问了烈士刘光的家庭。不久前,昆明部队领导机关授予刘光“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的荣誉称号。刘光生前主动要求投身保卫边防的事业,3次在组织把他调离边防时,恳求继续留在边防工作。去年,他在一次执行巡逻任务中,为了排除越军埋入我境的地雷,英勇牺牲,当时才22岁。在刘光家里,烈士的母亲王昌群流着眼泪,给我们读了儿子笔记本上的一首题为《烈士墓》的诗。诗中写道:
“花丛中,清泉旁,静静地躺着一个士兵;为人民,保江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临去时,留给母亲一句话:把我埋在边境。于是,这里多了一座坟墓,不——那是一座兵营,日日夜夜,日日夜夜,他守卫在祖国的边境。”
听着听着,我们的眼睛不禁潮湿了。
这难道仅仅是烈士生前留给生身母亲的遗诗吗?不,这是忠诚的边防战士,写给伟大祖国母亲的誓言,它将激励千千万万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