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艰苦创业的艺术瓷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8
第2版()
专栏:

艰苦创业的艺术瓷厂
本报记者 贺海 李祯祥
在大同矿区煤峪口,有一家不知名的集体所有制小厂——煤峪口艺术瓷厂。这家小厂既无象样的厂房,又无好的设备,可是产品却不少,也很精致美观。当人们一踏进他们的产品陈列室,只见两个大型玻璃柜里,陈列的产品有仿古制品:唐马、雄鹰、古瓶;有儿童玩具:金丝狗、琴童歌女、对猫、长发女孩;还有大肚佛、观音菩萨、体操人,等等。
这个厂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大同地处雁北地区,工业以产煤为主。过去这里吃饭的碗,全靠外地运来。1971年,大同煤矿的部分退休工人和职工家属,为了解决矿区群众用碗的问题,办起了这个小厂。
烧制饭碗也并不那么简单,需要厂房、设备,要懂烧瓷技术,但当时这些全不具备,只有一条,就是当地的山上出产制作瓷器的原料。当时这十几人的小厂,到附近设备简陋的吴家窑学习了半个月,回来后在一个停工多年的砖瓦厂的旧址上,开工生产。没有机械设备,就凭两只手,从粉碎瓷土,到作坯、烧窑,完全是一边摸索,一边干。不懂造型,就从大同矿务局请了两位业余美术爱好者,加以指导。经过十来年的艰苦奋斗,他们生产出的饭碗,基本上可以供应大同矿区人民使用。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经过十来年的摸索、试验,他们已从制作简单的饭碗发展到生产其它的产品。随着积累的增加,他们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并且吸收了一大批知识青年。现在,这个厂已发展到410人,有10个车间,从原料加工、成型、烧成、彩绘,40几道工序,全由本厂的工人干,其中原料加工已实行半机械化。生产100余种产品,年产值达92万元,年生产成品达200万件。他们在全国有140个销售点,部分产品已远销国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