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喜看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8
第5版()
专栏:

喜看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刘厚生
今年7月里,中国戏曲学院有六十多个大专班学生毕业。这是我国第一批以大专水平毕业的京剧工作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过去,京剧和其他剧种的演员,除了极少数受过较高的教育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自幼学艺,终日练功,严重缺少文化科学知识,很多艺人是连字也不识几个的。艺术上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孩子们都是从小受苦,成熟较早,对于剧情、人物较易感受,但在艺术创造上、戏剧理论上,真不知要经过多少年的磨练、碰壁、摸索,才能有少数人逐渐领悟,攀上高峰。建国以来,国家举办了各种正规戏曲学校,那种“文盲艺术家”的反常现象终于消灭了。但由于戏校都是中专性质,学制所限,加上有些老师受传统影响,对文化基础的教学重视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虽能模仿而较难懂戏。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
我认为,戏曲队伍的文化水平在整个文艺队伍中处于最落后的状态,这实在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为,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可以有、也需要有中等专业人才,其中也可能出现尖子,但必须有更多的、具备大专水平基础的人,才谈得上进一步的艺术创造。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话剧等等方面,无不如此。何况,更重要的问题是戏曲观众的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他们对戏曲的要求较之他们的前辈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培养中专水平的“艺人”(其文化科学知识往往不到中专),听任戏曲演员一代一代永远排在文艺队伍的最后,这不仅不能很好地为四化作贡献,恐怕在激烈的艺术竞赛中连自身的存在也岌岌可危。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部和中国戏曲学院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决心改革学制,建立大专班,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祖国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京剧工作者,这是戏曲教育的革命性发展,真是好事。我敢说,如果把这种学制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若干年以后,必定将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创造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不仅仅出现了戏曲大专班这样一种新鲜事物,而且这第一批大专毕业生中确实出现了不少人才,出现了良好的学风与艺风。我看他们的戏不多,仅就看到的一些戏而论,感到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他们的功底大都比较扎实,包括很次要的角色在内,可以说都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装龙象龙,装虎象虎,没有什么荒腔走板或者失手错线的地方。有些唱做繁重的戏也都能拿了下来,这说明他们打下了较好的基本功。大专班不同于中专班,岂不正是为了要在文化和专业上有更深厚的基本功么?!第二,在平均水准较高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可以培养成为有较高造诣的苗子。任何学校,学生总是有差异的。办得好的学校或班级,总是表现为能更多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才能,使他们懂得更多,会的更多更好。我看到的如《虹桥赠珠》中的田冰、《铡美案》中的刘涿瑜、孙萍,《坐宫》中的陈俊、王蓉蓉,《昭君出塞》中的王学勤,《望江亭》中的张静琳,《火烧裴元庆》中的刘子蔚,等等,都是很令人喜欢的初生之犊,都有一些个人的特色。只要他们继续艰苦学习下去,真可谓前途不可限量。第三,舞台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值得表扬。他们在演出中互相担任主次角色,无论演主角、配角或者龙套宫女,个个精神抖擞,一丝不苟,体现了“一棵菜”的优秀传统。他们的演出,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严肃认真,劲道十足。我这个老观众看戏时常常会去
“检查”那些站在旁边的没有对话的角色。我发现他们都很入戏,都显示出对观众、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这是很可宝贵的职业道德。显然,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出专业老师的辛勤,也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学的成果。
这批学生年龄大都是二十岁出头,较之十七八岁的中专学生,在表演艺术和舞台气质上自然都显得成熟些。但是我觉得,他们在艺术上还处于初步的模仿阶段,所学到的东西还没有很好消化,更谈不上自己的创造。如果是中专生,未可厚非;对大专生,要求就应高些了。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学生还不时地透出一种也许是不自觉的自我欣赏的味道,这实在是表演艺术一大忌。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是全神贯注于人物的体现,还是跳出角色,流露出哪怕很微弱的一点骄矜之气,观众(特别是老观众)是很容易感受出来的。我由此想到,在他们离开学校、进入剧团的转折关头,我们这些老观众,有责任提醒他们:对观众的掌声和前辈的夸奖必须一分为二,决不能自我陶醉,昏昏然摔到地上。如何正确对待来自四面八方的称赞,是青年演员在职业修养上必须及格的基本课目。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艺术无止境。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保证长久的胜利。这批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恐怕最少还得有十年风雨的考验。我想,做第一批大专水平的京剧工作者是光荣的,但是这块牌子也真够重的。
大专学制是一项重大改革,当然,如何培养人才是个复杂的问题,单单学制改革并不能绝对保证人才——特别是大批人才的涌现。例如思想政治工作、师资、课程配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必须深入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行。因此,我希望,有关方面应该下功夫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使这个大专班越办越好,促进并带动更多地方、更多戏曲剧种都来创办大专班。若干年之后,全国主要剧种都能成批出现优秀的大专水平的毕业生,那种局面将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