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老帅的期待——“八一”前夕访徐向前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29
第1版()
专栏:

老帅的期待
——“八一”前夕访徐向前同志
本报记者 纪希晨
窗外雷声隆隆,下着阵雨,满院树丛笼罩在雨雾里。
徐帅身穿便服,健步走下楼梯,来到简朴、敞亮的客厅里。
我走上前去问好,祝他健康长寿。
徐帅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微微地笑着,用浓重的山西口音说:
“老了,精力不行了!”
徐帅今年八十一岁高龄了。他身材魁梧,白发红颜,精神很好,比三、四年前还要健康些。那时,我曾经见过他,他愤慨地挥着拳头,痛斥林彪、江青一伙的反革命罪行。近年来,我国各条战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徐帅心情舒畅,显得身体越发好了。
秘书同志说,徐帅生活很有规律。他黎明即起,来到庭院,打太极拳,作健身操。他虽已辞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职务,但仍象身在指挥岗位上一样,密切地注视着国内外情况。他每天要看几种报刊,读一两小时文件,时时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着军队的建设。
徐帅深情地说:“现在,小平同志直接抓军队,军队工作更有起色了。”
谈到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他说:“这要解决三个问题:人的问题,武器的问题,人和武器的结合,即编制体制问题。一要培养大批经过严格军事科学训练,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指挥员;二要不断改善武器装备;三要有科学的编制体制。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军事指导思想方面,我们要不断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学会军事新技术与指挥艺术。”
徐向前同志身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他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为创建和发展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缓慢地说:
“我是小学教员出身,当初想不到会带兵,打了几十年的仗……”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在徐帅战斗过的地方,听过他的许多经历和故事。
1924年,大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他,他离开家乡,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之后参加了东征。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他从武汉到九江,辗转到广州。党派他担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对工人进行秘密的军事训练。他从一位女同志手里,接过两支手枪,几个手榴弹,带领赤卫队,夺取街上警察的枪支,配合叶剑英同志指挥的第四军教导团,发动了著名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了。他率领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革命武装改编的红四师,转战海陆丰,同彭湃同志一起,在东江一带,高擎起革命红旗。
从那时以后,在大别山,大巴山;在雪山草地,祁连山中;在黄河两岸,沂蒙山区,到处都留有他战斗的足迹。
“他是帅,又是兵!”战友们这样称赞他。
徐帅三十岁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统帅大军,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驰骋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徐向前这个名字,使敌人胆战心惊。
他善于从战略上通观全局,集中优势兵力,出奇兵,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1932年春,在鄂豫皖苏区粉碎敌三次“围剿”时,苏家埠一战,他成功地运用“围点打援”的战法,指挥我军以3个师的兵力,一举“吃”掉敌人3万余人。
1934年,他采用“收紧阵地”的方针,指挥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粉碎了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歼敌8万余人。
在战斗中,他总是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先后3次负伤,继续顽强战斗不息。
战友们说,他打起仗来“凶”得很,可是对待下级和士兵,却如同亲兄弟。他身居高位,从不摆架子,行军时,他把战马让给伤病员骑。一次大战后,休整时,总指挥不见了,原来他在一户老农家中,缝补自己的军衣。
抗日战争中,他在冀南、山东,多次粉碎敌人“扫荡”,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8年夏天,在汾河岸上,他指挥6万余人,发起晋中战役。当时肺病复发,他仍然将地图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歼灭山西敌人主力10万余人,解放了太原。
坐在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曾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老帅。他穿件褪色的黄卡叽上衣,安详地坐在旧沙发上。他是那么朴素、谦逊、温厚,令人深深感到可敬、可亲,丝毫不感到拘谨。
整整五十五年间,他把全副精力献给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建设。
“战争年代,我们带领军队,指挥打仗,靠的是什么呢?靠官兵团结,军民团结,靠的是人的高度觉悟,靠共产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了这些,就可以把部队带好,把仗打好。凡是能打硬仗、胜仗的部队,都是由于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关心士兵,打起仗来冲锋陷阵,起模范带头作用。”
徐帅从战争谈到经济建设,谈到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问题。
他说,具有坚强的党性,才会有良好的党风。对党的决议,党员有义务执行,不能打折扣,要如实地向党组织反映情况,不能说假话,不能作假报告。对同事要讲团结,讲友爱,相互帮助,不要嫉贤妒能,要关心群众的疾苦。
他列举汉代大将霍去病与士兵有酒共饮的故事,说明只有党风好,全党同志艰苦奋斗,同群众同甘共苦,就能带领群众完成党的任务,困难就比较容易克服。他一边作着手势,一边语重心长地说:“端正党风的关键是,从各级领导做起。”
徐帅引用古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话,说明领导干部必须成为搞好党风的表率。要别人执行的,自己不执行,要群众做到的,干部不首先做到,那怎么领导呢?谁还听他的话呢?实现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最重要的是革命化。
他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无论机关、部队、家庭,都应是这样。当父母的如果做坏事,他怎么会教育子女做好事呢?
徐帅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许搞特殊化。他的汽车不允许子女随便乘坐,不准家人用公家汽车接私人客人。要求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一个女儿,在某部队医院工作,报社曾打算把她作为有代表性的高干子女,登报表扬。徐帅知道了,立加制止,认为那样对她没有什么好处!
行动重于宣言。他说,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扎扎实实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要说空话。
端正党风还要靠发扬民主,靠群众监督。徐帅说,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有了广泛的民主,才会有较好的集中。集中是集中多数人的意志,而不是把权力集中于个人。集中到个人,就会变成专制。无论机关、部队,都要有让人讲话的民主空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这方面,我们党必须记取沉痛的教训。
徐帅期望多知道基层的新情况,要记者谈谈外出的见闻。
听了扼要汇报,徐帅高兴地说:记者要有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要下去调查研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真正弄清情况,写材料才有说服力。他说:
“不单记者要下去,一切党的工作者都要下去,认真搞好调查研究。”
雨停了,灿烂的阳光,从窗口射进客厅里。徐帅站起来,愉快地让摄影记者照像。他谦逊地说:
“我们这是同志式的谈心。”
在“同志式的谈心”里,他对全党全军寄托着热烈的期望。他还特地为本报书写了“办好党报,端正党风”的题字。
徐帅走出客厅,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步一步走上楼梯。仰望着他那高大的身躯,一个想法,从心中升起:
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跟随老一辈革命家,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象他们那样,热爱革命胜于生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徐向前同志的照片为本报记者王景仁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