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愧”的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30
第3版()
专栏:漫话

“愧”的动力
谷亮
三明市有条复康路,年久失修,一雨成河,对此长期无人过问。市委书记知道了,在大雨天,拉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积满污水的路上趟了几遭,帮助他们清醒了头脑:
“人民养活我们,却没有实打实地为人民办事,能扪心无愧?”这一愧,真见效!工程队当晚开进了复康路。
现在,群众生活中的疾苦还是不少,有许多同我们的工作未能做好直接相关。如果我们的同志都能象三明市的同志那样经常扪心自问:是否有愧于人民?想必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些。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寄李儋元锡》诗中写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因“邑有流亡”而知“愧”,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毋怪范仲淹读了这两句,叹为“仁人之言”。
经常怕“愧”对人民的人,必能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事业,古今皆然。反之呢?这是很值得今天的不少人深思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