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读咏蚕诗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2
第8版()
专栏:

读咏蚕诗有感
黎庶之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这首诗,见于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卷九,作者为无名氏。
这类即物抒情,有所寄寓的诗,历来常有不同的理解。拿“春蚕怀丝”来说,持情诗论的,认其为寄相思之殷切;持咏志诗论的,则认其为寓求索之坚韧。孰是孰非,通常是争不出所以然的。诗的形象有较大的含蕴,读者的感受也就有较广的天地。一首诗,有时原意即便在甲,而体会者用其意于乙,倘不是全然附会,恐怕也不能认为是纯属曲解或误解的吧。
不管怎样,春蚕作茧,微躯渐尽而不惜,待到缠绵抽丝和纺织成衣之时,人们怀念起来,深感牺牲自我而留下温暖在人间的精神值得称颂,于是发之为诗,用以自勉或励人,这是很自然的。咏蚕,在这种意义下,实际上是在讴歌为世人造福的牺牲精神。我以为,作这样的理解,既不离开诗的意境,又有积极意义。
咏烛诗,也常有这种主题。今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有《红烛之歌》的通讯,报道共产党员、妇产科主任韩逸梅的感人事迹。文前咏烛诗,有这样两句:“只有一条心,为人送光明”。文末,作者写道:“忘我为病人,象蜡烛一样不惜燃烧自己,默默地照亮别人。韩大夫用自己的实践谱写了一首红烛之歌。”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现在到处可见。象一些老科学家“甘为人梯”、热情扶助后辈超过自己;象一些服务工作者不怕耗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反复强调要“为大家的利益而工作”;还说:“做一个青年团员,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能力都贡献给公共事业。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列宁选集》卷四)共青团员是这样,共产党员更应该是这样。个人对社会,应该提供大于社会为自己提供的东西。甘愿为社会的进步、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牺牲自己,这才是最可宝贵的品质。
胡乔木新近的诗作《有所思》,在描写我们革命的征程时,有这样几句:“朝朝桑垄葱葱叶,代代蚕山粲粲丝。铺路许输头作石,攀天甘献骨为梯。”(见今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他所歌颂的也正是这种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精神。今天,我们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靠无数先烈的这种精神才取得;今后,恰如《有所思》诗中所说,必然是:
“风波莫问蓬莱远,不尽愚公到有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