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致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3
第5版()
专栏:

致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信
刘大年
福建郑成功研究会邀集各地有关学者,隆重集会,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很有意义。我因事不克出席,谨代表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预祝讨论会成功,并等待着捧读各位的宏文杰著。
郑成功收复台湾今年届满三百二十周年。1683年康熙重新统一台湾,明年正好是三百年整。郑成功从西方殖民主义者手里解放台湾,康熙则把台湾同祖国大陆重新统一起来。他们彼此立场不同,但对中国所作的伟大建树,正合着两句成语: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今天,在我们讨论、纪念郑成功的时候,自然地就想到明年是否也讨论、纪念康熙统一台湾的不朽功烈问题。
光是这样提到一下,难免叫人莫明所以。我想就两条主要理由,试作一点陈述。
第一,康熙对统一台湾所作的重大贡献,应当得到恰当评价。郑成功从西方殖民主义者手里解放台湾是完成了事情的一半,康熙把台湾同祖国大陆统一起来,则是完成了事情的另一半。而且可以认为,后面这一半意义更为长远。因为台湾孤悬海外,必须有大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全面支援,才能安定发展。否则形单势弱,极容易受到象潮水一样不时汹涌而来的西方殖民势力的侵袭。当时统兵入台的清军主将施琅就正确地指出过这一点。他认为红毛无时不在涎贪此地,其人性情狡黠,船只制作精坚,无敌于海外。必须加强台湾政治、军事、经济建设,防止红毛重来侵扰。康熙的对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留下了足壮观瞻的篇章。重新统一台湾是其中重要的一页。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所形成的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国家的强盛统一,人民群众的力量起着最后的作用。康熙作为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也知道他个人的作用有一定限度。1681年,即重新统一台湾的前两年,平定了“三藩”。群臣争着歌颂康熙的功德,几次请上尊号,康熙坚决不许。一位叫何嘉祜的湖广道御史请上尊号的奏疏说:天下荡平,皆由于皇上一个人的功德。康熙回答说,这样讲,令他惶惶不安,“此奏无益”。台湾平定,群臣又一次请上尊号,他仍然拒绝,反对借此矜夸粉饰。康熙统一台湾,正是代表着那个时期历史前进的动向,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活动和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摒弃历史唯心主义,研究它,纪念它,不但是为了客观地评定康熙的功绩,也是为了说明人民群众如何创造历史。
第二,历史的经验应当总结。近三百余年间,台湾地区经历的道路是曲折的,又是对我们非常富有启发性的。第一次,它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霸占蹂躏,郑成功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去,表现出中国人民决不会容忍外部势力侵略、损害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第二次,郑氏政权与大陆相对立,康熙统一台湾,加上其他对内对外斗争,国力蒸蒸日上。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长期生活安定,深受其赐。第三次,中国进入近代,遭到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台湾并有半个世纪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人民,并不甘心接受那种命运,英勇顽强,反复斗争,最后一一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民族独立。台湾别来无恙,依然是祖国的海上屏藩,东南一省。长江大河有支流,有主流。台湾近三百余年间,三次被分割、分裂,而又很快收复、统一起来,说明被分割、分裂是暂时的,是大河的支流,与大陆政治上的统一是常规状态,是大河的主流。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富于凝聚力量的民族。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是由一千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改变历史形成的中国河山统一、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道路。研究这段历史,总结经验,它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台湾与大陆目前仍处在人为的分裂状态之中。中华各族人民,炎黄子孙,强烈希望台湾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进程!去年国庆节前夕叶剑英委员长郑重宣布,然后又由我们党的主席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重申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反响热烈,大得人心。大陆与台湾学术界的接触,事实上已经开端。今年4月间,大陆学者以胡绳同志为首、台湾学者以秦孝仪先生为首,一同出席美国亚洲问题研究协会举办的关于辛亥革命的学术讨论。台湾报纸或发社论,或长篇报道。虽然会后秦孝仪先生发表谈话,说同大陆学者一道谈论历史,“无聊透顶”。但是据说他仍向台湾当局建议:今后遇有这类学术会议,还是应当参加。可见不论谁想要把大陆与台湾隔绝起来,于今已经办不到了。总结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经验,明辨人心之所归,历史潮流之所向,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早日实现民族大团结,无疑地将重有裨益。
从上面说的这一些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与台湾有关的重要纪念日里面,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把台湾与大陆统一起来,都值得纪念,都需要重视。1945年日本投降,归还台湾,也是很重要的。不过它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一件事,毋须乎单独对待。至于1983年康熙统一台湾三百周年,我们需要和可能做些什么,要各位研究者共同来出主意。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会到时也可以议论一下这个题目。
我国古人很早就懂得,从就近的历史中,探索辨别有关事件的是非成败,用以匡正自己的行动。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就是这个意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是要阐发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内在矛盾和规律,引导人们更自觉地创造、推进历史。鉴古观今,评定事件的价值和人物的是非功过,也就在其中了。我们反对篡改、涂抹历史来解说现实,反对如“四人帮”那样,以谈说历史为名,行政治阴谋之实。那都是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是唯心论,必须奋力扫除之。我们也反对因袭陈旧观点,看待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现实的关系。那种观点以为学术似乎是象牙之塔里的东西,研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越少越好。即使有联系,也必须是“浩然中立”,“无偏无党”的。人对社会历史领域种种现象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无数的奥秘等待着去揭开。但是这种研究工作与现实的关系毫无神秘的地方。古往今来的所谓“学术”、“学理”、“学说”等,无非是不同时代,带着不同阶级烙印的人们对社会历史、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所作的解说,就象人至今还不能脱离地球和它的卫星一样,那些解说也不能脱离时代环境、阶级土壤,反映出现实的某种需要。区别在于有的联系现实旗帜鲜明,有的千方百计加以掩饰;有的讲真理,有的讲假理;有的联系直接,有的间接;有的告诉人事物的状况或逻辑是甲,或被认为是甲,结果反而告诉了人事物的状况或逻辑是乙,或者实际是乙。事情异常复杂,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避免简单狭隘地看待这个问题。研究历史,联系现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并不需要逢什么纪念日,多少周年。不过临到那种有意义的日子,回顾先代光荣业绩,总结以往,启发人们的思想认识,推进当前的斗争,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态度,严肃对待,就有可取,而且是历史研究者无可旁贷的职责。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和康熙统一台湾三百周年,我想应该属于这一类。前面说的预祝各位集会讨论成功,理由也就在这里。
同志们评价郑成功,我主要讲了讨论、纪念康熙统一台湾的问题,希望不算是跑题太远。因为我们把中国历史上关于台湾的几个重要日子联系起来考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会了解得更加完整。刍荛之议,质诸高明,不知以为怎样?
1982年7月14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