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探索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海伦县开展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效益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4
第1版()
专栏:

探索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海伦县开展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效益好
三年来,全县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发生可喜变化,粮食总产增长14%,农副产品大幅度增产,集体和社员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据新华社哈尔滨8月3日电 记者孙铭惠、景博、王长宽报道:进行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仅仅三年的黑龙江省海伦县,不但全县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发生了可喜变化,而且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农业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农民又能够得到实惠的路子,在探索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经验。
海伦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气候属于温带,土壤肥沃,雨量较多,每人平均有5亩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不错。但是,从五十年代末期起,这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毁林毁草开荒,生态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发展缓慢,20多年粮食亩产才增加几十斤。
197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了100多位农业专家和高中级科研教学人员,同海伦县的干部、群众一起,进行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只三年时间就改变了这一状况。以1979年到1981年即进行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的三年,同实验前的三年年平均数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14%,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增长35.9%,农业总产值增长22%,其它农副产品如生猪、牛羊、鲜奶、甜菜、亚麻产量增长的幅度更大。集体积累和社员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反映说,这样的现代化想起来顺心,看起来顺眼,干起来顺劲。
海伦县经验的主要特征是,在生产结构上,开始由单一抓粮食向农林牧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在经济体制上,由单一抓种植业向种(种植业)、养(养殖业)、加(加工业)和农工商一体化的目标努力;在生产技术上,由推广单项技术转到各项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新的生产力;在生产管理上,由片面追加投资、追求粮食高指标,转为靠科学管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在人才建设上,由主要靠老农经验转向重视智力开发,培养有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
不要国家额外投资,主要靠改善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农业专家们和海伦人民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中,紧紧围绕“适合我国国情”、特别是“适合东北松嫩平原地区区情”上做文章,打破了过去在农业现代化问题上要求大量投资、片面追求“化”的旧的设想,主要由于生产结构合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了相当的改善,同时讲究科学管理,综合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
从实际出发,把生物措施、机械措施与其他新技术措施结合起来,而以生物措施为主。
黑龙江省和中国科学院组织来这里的100多位专家和高、中级科研教学人员经过综合考察断定,毁林毁草,开荒种粮,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是海伦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尽管这个县良种推广面积增加了,化肥施用量增加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排涝和防涝能力都提高了,但粮食产量仍然不高不稳,就是由于生态恶化,从而使土壤受到破坏,影响和抵消了现代农业技术能力的发挥。海伦县根据农业专家们的建议,大力调整农林牧及农业内部的比例,加快林牧两条“短腿”的发展。他们从1979年开始,对农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把40多万亩布局不科学的粮田改种以大豆为主的经济作物和牧草及其他饲料。同时,统一规划,因害设防,积极植树造林,分别在坡耕地上成片造水土保持林,平川地上重点造农田防护林,低洼地则分给社员造薪炭林。全县三年共造林20万亩,比过去二十八年成林总面积还多5万余亩。农业区的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3.5%提高到8.9%。在此期间,畜牧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到1981年末,全县绵羊、奶羊、奶牛比1978年增长5倍到14倍多,出现了不少“奶牛村”、“奶羊村”。日趋合理的农林牧结构,使已经恶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由恶性循环开始转向良性循环。
海伦县以生物措施为主,但不放松采用机械措施和其他新技术措施。他们特别注意实行综合技术开发,把各种农业新技术组合配套,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新的生产力。人们管这叫整体的技术路线。近几年,他们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选择地购置了40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和2,000多台手扶拖拉机。在农作物种植上,他们因地制宜地确定作物布局的调整,优良品种的选择,各种肥料的使用,以及耕作和管理的方法,并注意把这些环节紧密地搭配起来,使之起互相促进的作用。大豆生产在这个县的农业生产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两年,他们在8个试验点上进行了大豆品种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各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的主栽和搭配品种,接着,逐步推广新耕作法,合理密植,以及种子磁化处理、微量元素和光抑制剂应用、叶面喷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并且配起套来,这样,把大豆单产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注意改革经济体制和讲究科学的经营管理,力求最大经济效益。
实行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商品生产。近几年,海伦县把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搞活流通渠道,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工商一体化的合理的经济体制,当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从1980年开始,他们首先对那些原料缺少、产品滞销、长期亏损的电机、化学等县办工业企业和社队企业进行调整,转向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商品率,使全县地方工业的产值和利润大幅度增长。为了更好地疏通流通渠道,去年以来,他们相继成立了货栈和信托、粮油议价、物资贸易、烟草、家禽、野生动物、饲料等商业服务公司;今年又把全县27个公社和200个大队的供销社和供销服务部改为合作商业,全县90%以上的农户入了股。流通渠道的改进,为活跃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海伦县要求农业生产要高产量、高收益、低消耗、低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强科学的经营管理。他们提出要在指导思想上来一个转变,把经营管理和生产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近一年来,他们坚持生产、管理两手抓,增收、节支一齐上,力求少投入,多产出。结果,全县1981年同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相比,总收入增加4,500多万元,增长32%;费用总额减少607万元,下降12.7%,是历史上最低的一年;全县平均每元投资回收额由2元6角上升到3元9角,名列黑龙江省第一位。
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海伦县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在实行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他们认为,“没有第一流技术知识的农民,就不会有第一流的现代化农业。”这里的许多社队都舍得花本钱来培养人才。东风公社保卫大队为培养农民技术员,从大队积累中拿出了1万元。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说,别看我们现在花了1万元,将来得到的是几十个1万元。现在,全县办起了轮训技术员和社队干部的农村建设学校,公社和大队普遍办起了技术训练班或技术夜校,经常参加学习的青年壮年农民达到10万人,占全县青年壮年农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经过学习训练的农民技术员已有1万多人,他们活跃在生产和科学试验的第一线,成为实行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