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加强标准化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9
第2版()
专栏:

加强标准化工作
本报评论员
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的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整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强标准化工作。我们要认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争取尽快地取得成效。
近几年,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国民经济调整这个中心,重点抓了消费品、节约能源、机电产品和外贸产品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加快了国家标准的制订、修订速度。到去年底,国家标准的总数已达到3,500个左右,其中有一批是适合我国情况、具有国际水平的。这次在全国制订、修订国家标准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大会上受奖的100项国家标准,就是优秀的代表。制订和执行这些标准,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外贸出口,提高经济效益,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应当看到,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还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标准数量少,目前有些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在一万个以上,我们的差距较大;二是标准水平低,大部分国家标准仅相当于国际上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此外,标准的统一性差,贯彻执行情况也不够好。这种状况很不利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是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否则就会贻误时机,影响四化建设的进展。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流通和使用等方面的技术纽带。搞好标准化,对提高产品质量,组织专业化生产、节约原材料、保障安全和卫生等,都有重要作用。它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有些同志,
包括有些做经济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同志,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有些产品的质量为什么老是上不去,为什么缺乏竞争力?症结就在标准水平低。没有高水平的标准,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要有标准为依据;要提高管理水平,也要有标准为基础。标准化给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出方向和目标,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强标准化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大事,是绝不能等闲视之的。
为尽快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水平和一定数量的标准体系,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国经济部门、技术部门、研究单位和工厂企业共同努力。所有从事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应该把标准化工作做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认真抓起来。从现在起,经五、六年的工作,如果能够使我国的国家标准达到一万个左右,将会基本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还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这实质上是一种技术引进,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要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扩大外贸出口,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没有出路的,赶超国际水平也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积极而又有区别地采用国际上科学研究的综合成果,缩短摸索过程,加快我国标准的制订、修订速度,提高标准的水平。只要我们把各方面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一项一项地去攻克技术关键,逐步创造条件,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