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岜音山下的毛难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9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毛难族约3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环江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等地(俗称“三南”)。这里素有“毛难山乡”之称。
毛难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同汉、壮族交往,绝大部分毛难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难族通用汉文。
岜音山下的毛难族
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的岜音山脚下,聚居着勤劳智慧的毛难族。
毛难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在汉文史书中,曾把广西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地区泛称为“茆滩”、“茅滩”、“冒南”等。毛难族的族名可能由地名而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尊重毛难族人民的意愿,把族名正式定为毛难族。
毛难族中谭姓约占人口80%以上。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湖南。此外,还有覃、卢、蒙、韦等姓,他们的原籍有说是山东、福建。这些说法,反映了毛难族在发展中与汉族的亲密关系。
解放前,毛难族地区贫困落后,十分石头一分土,可耕地不多,常年受干旱威胁,以致粮食颗粒无收。那时有一首民谣:“毛难毛难,十年九旱,三天不下雨,山裂地皮翻。”毛难族人民经年挣扎在饥饿线上。
解放后,毛难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艰苦奋斗,迅速改变了毛难山乡的落后面貌。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毛难山区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粮食年年增产。他们还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石厂、养菜牛、繁殖长毛兔等,发展副业生产。以毛难族聚居的下南公社为例,近几年来,先后修建起了四座容量均在100万立方以上的大水库和数十座小型山塘水库,建起了水电站,还有人畜饮水设施数百处,再不怕干旱的威胁了。去年,粮食产量已接近1,000万斤。公社和大队、大队和大队之间都修起了乡间公路,交通极为方便。全公社办起了中小学校85所,90%以上的适龄儿童入了学。公社还兴建了电影院,办起了文化站,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今年,公社文化站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文化站,站长谭元汉出席了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个人代表会。现在,毛难山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毛难族人民正在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勤劳的双手,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清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