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重视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9
第5版()
专栏:

重视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
朱悦宁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我国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国家每年所能掌握和使用的外汇,一年比一年多了。怎样用好这笔钱?进口些什么东西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好的作用?应当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规划。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技术比较落后。我们要提高经济效果,对现有的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其中包括使用较多的外汇,从国外引进先进和适用的技术,进口急需的机器设备。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进口构成中,用于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应当占较大比重。
但是,目前我国进口商品构成中,用于生产原料和用于吃穿用方面的生活资料占绝大部分,而用于技术、机器设备的进口比重却很小。以1980年和1981年为例,在进口用汇中,原料所占比重分别为51.4%和46.4%;生活资料所占比重分别为21.1%和27.4%;技术、机械和设备所占比重分别为27.5%和26.2%。(在技术、机械和设备的统计中,包括了各种车辆、船舶、飞机以及拖拉机、起重机、推土机等机械工具。如果把这些统计除外,那末真正用于技术及机器设备进口的外汇在整个进口用汇中仅占百分之十几。)这个比重大大低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五”期间,我国进口用汇的30%多(有些年头为40%多)是用于进口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而且,这个比重也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般说,世界各国技术及机器设备的进口用汇在整个进口中通常占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我国进口构成中,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比重确实有些偏低。
技术和机器设备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对贸易差额会发生很大影响。这些所谓“资本性货物”少了,就可能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有钱花不到地方,很可惜;有钱不能及时花出去,滞留在手上,同样不是一件好事。较多的外汇滞留还会增加本国货币的发行量,对国家财政收支产生影响。所以,扩大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对稳定国家财政收支,也是很有益处的。
扩大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有一个如何对待消费品进口的问题。进口一部分消费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处于调整时期,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对于活跃国内市场,丰富人民生活,增加货币回笼,改善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发挥了好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粮食的进口,有利于农民的休养生息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某些工业消费品的进口,也还有推动和刺激国内同类产品提高技术水平或者试制、增产新产品的作用。看不到消费品进口的上述需要和作用,以为一点消费品都不能进口,一切都要靠自己生产,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消费品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应当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不断有所调整。
扩大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有一个如何认识和贯彻“进口替代”政策的问题。在我国进口构成中,各种工农业生产物资占的比重在一半左右。其中有一部分属于资源性、原料性物资(包括一些制成品),如各种矿砂、有色金属、木材、棉花(大部分用于加工再出口)等,根据国内产需情况,每年确定适当的进口数量是应当的。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业制成品,如农药、水泥、钢材、化工原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化肥等。这部分物资在进口中所占比重相当大。是年复一年地逐步扩大这些物资的进口,还是执行“进口替代”政策,引进国外技术和机器设备,增加国内生产能力,逐步减少进口,不再进口,或者转而出口?我们认为,应当清醒地、适度地执行“进口替代”政策,进口技术和机器设备,生产那些长期需要进口的物资(化肥,国内已进口很多成套设备,首先是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总是到国际市场上去买“蛋”,我们应当买“鸡”(机)回来,自己产“蛋”吃;我们也不能满足于总是到国际市场去买“鱼”,我们应当学习“捕鱼”的方法。当然,“进口替代”政策既有利又有弊。如果把它绝对化、凝固化,以为一切都要自己“替代”,“万事不求人”,也会阻碍本国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甚至因为什么都要急于“替代”而背上沉重的进口包袱,把“进口替代”变成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需要注意和防止的。
扩大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也有一个如何对待成套设备进口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成套设备进口,特别是1978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盲目地、大规模地进口成套设备项目,超过了国力的可能,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因此,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步改变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的方式,提高我国的引进水平,是很必要的。事实上,从1979年以来,我国成套项目的进口已基本上控制住了,项目不多了,用汇很少了。目前,我国进口构成中,技术和机器设备比重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成套设备进口减少了,而单项技术的进口不可能很快搞上去。成套进口是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一种方式,当然,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逐步将重点转向引进技术软件等。但是,这需要国内有较强的消化能力。从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现状以及消化吸收能力来看,单项技术引进不可能搞得很多很多,而进口一定的成套设备,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技术很发达的国家,在主要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还是要进口一定的成套设备。当然,进口成套设备,一定要慎重,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确保按时建成投产。尤其重要的是,要提高成套项目中“设备分交”的比重,即在一个成套设备项目中,我国机械工业部门应当尽可能地多承担一部分设计和制造任务。在五十年代的成套项目进口中,我国设备分交的比例一般占40%左右,有些项目还要高一些。现在,我国机械工业水平比五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所能分交的比例也应当大大提高,比如说,一般的成套项目我国分交应占50%或60%以上。这样,成套设备进口实际上是以进口关键设备和部件为主了。1978年的教训之一,就是我方的设备分交基本上放弃了。
扩大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进口,还有一个正确地保护民族工业的问题。保护民族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不可移易的政策。特别是一些发展比较薄弱的工业部门,过去要保护,今后还要保护。我们决不能也不会让我们的工业在毫无保护的状况下去同高度发展的国外工业竞争。这几年,发生了一些冲击国内市场、冲击民族工业发展的现象。例如:某些耐用消费品进口太多,有的甚至失去控制;某些国内能够制造而且质量不错的机器设备仍有进口;某些限制进口的车辆、工具等甚至走私进口。这无疑是错误的,应当加以纠正。但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也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措施之一。很难设想,对于一个发展比较薄弱的工业部门,为了“保护”它,竟然拒绝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武装和提高它。不仅如此,对某一工业部门的任何无条件的、绝对的保护,并不一定总是有益的。我们对国内工业应当采取合理的保护政策,即是说,在保护的范围、保护的时间、保护的程度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工业部门,应有所区别。一般地说,不宜作过长时间的无条件的保护。要有选择、有准备、有目的地让国内工业打出去,参加国际竞争,或者适当地引进,搞些竞争,以加快我国工业的提高和成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