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辞“官”不辞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9
第8版()
专栏:副刊文选

辞“官”不辞责
苏文
据报载,江西有位老干部离休以后,十年来坚持帮助邻近小学搞课外活动,给小朋友讲故事、谈理想,并写了30多万字有关“红小鬼”的革命回忆录,献给邻近小学,很受孩子们欢迎,称他为“红爷爷”。这位老同志说:“我不能人一走,茶就凉,辞‘官’就辞责。我要把剩余的热量献给孩子们,滋润他们那青青的小苗。”这种辞“官”不辞责的精神,委实令人感动!
辞“官”不辞责,历史上也时有这样的例子。郑国上卿子皮(罕虎)让贤以后,大力襄助子产、为子产扫清政治道路,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保护。子产任执政时比较年轻,贵族们专横跋扈,动辄兵刃相见。子产任执政不久,贵族丰卷要求子产批准他田猎以供祭祀。按当时的规定,只有国君才可以这样,所以子产没有同意,丰卷便回去集合家兵,要杀子产。这时子皮挺身而出,一面挽留要出走避难的子产,一面组织力量将丰卷赶出郑国。子产当政的头两年,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城乡秩序,厘正土地疆界,用新的伍制改造原来的井田制,打击那些贵族。这就直接触犯了一些贵族的利益,激起了他们对子产的切齿仇恨。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子皮的支持,任凭子产有浑身本事,也可能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甚至连脑袋也保不住。清人高士奇说:“无罕虎,则子产之贤不彰。”这话是公允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党和国家有一大批年事日高而功勋卓著的老干部主动退居二三线,这是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需要。更使人欣喜的是,他们虽不在其位,但仍关心和帮助原单位的工作,被人们称为“校外顾问”、“编外顾问”、“厂外顾问”。这些老同志一不要官,二不要利,三不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时刻想着人民,想着祖国,想着社会主义事业,想着未来。他们在自然规律面前,辞了“官”,但辞“官”没有辞责,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事业出谋献策,为国为民办些好事情。这不但是精神之寄托,而且是人生之乐趣。这种寄托,这种乐趣,都是令人钦佩的,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选自1982年7月4日《新疆日报》,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