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牡丹走“麦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0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牡丹走“麦罢”
本报通讯员 刘保河 本报记者 杨玉良
晋南农村每年麦收以后,年轻媳妇们都要提上盛着雪白大馒头(俗称礼馍)的竹篮,回娘家探望双亲,叙说家常,称为走“麦罢”。如今,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走“麦罢”的风俗增添了新的内容。
端阳节这天,永济县张营公社吕庄大队第三生产队的新媳妇王牡丹,一大早就起了床,从房里推出那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把婆婆递过来的竹篮夹放在车架上,兴冲冲地骑车出了村。
王牡丹的婆家共四口人,公公和丈夫都是小学教师。今年,她和婆婆承包了4亩8分地小麦和3亩棉花。两个人辛勤耕作,共收打了3,000斤小麦,棉花也长得好。王牡丹想着家中的好光景,脚下就象生了风,不多久就到了娘家——张营公社张营大队第五生产队。
爹、娘、嫂子和妹妹,一见牡丹来,忙把她迎进屋。爹问道:“牡丹,你家承包的麦子收成咋样?”
“还不错。我和我婆婆平均每人1,500斤哩!”
“亩产多少?”嫂子在旁插了一句。
“600斤呗!”牡丹说。
“那算啥,人家有的亩产八九百斤哩!”妹妹王淑玲调皮地说。
“爹,您说人家为啥亩产那么高?”牡丹问。
“麦收后我就想这个问题。人家选用了良种,咱家还用的是过去的麦种;人家说咱这里土地缺磷,我不信那些石头粉粉撒在地里顶用,可人家撒了,庄稼长得就是好。看来,种田不讲科学不行。”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要是选用了良种,施用了磷肥,说不定小麦亩产会更高。爹,您看,咱明年选用哪号麦种?”
“麦子一上场,我就偷偷查看了人家种的‘辐63’这个麦种,分蘖能力强,秆矮,麦粒大。听县里技术员说,咱这里好地最适合种这麦种。咱明年就种这。”牡丹爹说。
牡丹一听爹的话,高兴地说:“咱明年也种‘辐63’。”
牡丹妈在厨房做饭,听到父女几人谈得热火,站到厨房门口,不由得接过话茬:“我说牡丹,粮要抓,家庭副业也要好好抓哩!三队你清秀哥家里养鸡,今年就赚了上千块。长处村有一家养了40只貂,听说也赚了不少钱。人家能搞,咱为啥就不能搞?”
牡丹笑了:“妈,咱不会养貂,可会养鸡、喂猪。我也和婆婆商量了,计划多养鸡、多喂猪哩!”她说到这里又问她爹:“不知清秀哥家里怎样养鸡,咱能不能参观参观?”
“行,爹陪你去看看!”
“那咱现在就去!”
胡清秀家里养了 200多只鸡,还喂了三头猪。牡丹到了清秀家,问了鸡舍的尺寸、鸡饲料的配制、鸡的品种以及公母鸡的比例、产蛋率等情况,直到牡丹嫂子连续两次催他们回去吃饭,父女俩才离开了胡清秀家。
吃罢中午饭,牡丹妈要留牡丹住几天。牡丹想着家里的麦子要继续晒,地里的棉花要整枝,秋田的禾苗要耘草,养鸡、养猪的事要跟婆婆商量,坐不住,当天午后就回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