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一个在科学上团结拚搏的集体——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体离子学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0
第3版()
专栏:

一个在科学上团结拚搏的集体
——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体离子学室
本报记者 王溪元
编者按:固体离子学室的中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很有成绩。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有很多困难,也希望逐步得到改善,但他们不怕困难,不发牢骚,而是互相勉励,团结一致,把时间看作无价之宝,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拚搏。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有关领导干部如能更主动地关心他们,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先进集体——固体离子学室的同志们,就是这样认识,也是以此自勉的。他们在现有条件下,奋发图强,惜时如金,“决心为祖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发一份热”。
这个研究室共有9人,全是中年,平均42岁;其中6人是“文革”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另外3人是五十年代中学毕业,而后通过“函授”“电大”等形式进修成才的。业务负责人、研究室副主任陈立泉是六十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曾到国外工作进修过两年。9人中有5人是共产党员,组成一个党小组,是物理研究所的模范党小组——因此,党小组长王刚成了研究室里颇有影响的“领导”之一。9人中有8人的家只住一间房,工资最高的是69元……总之,他们都是中年知识分子,从其吃、穿、住和收入来看,他们从社会所取得的并不多。
但是,他们向社会所贡献的却不少。他们现在承担的研究课题是“快离子导体”。所谓快离子导体,这是为区别于一般电子导体而命名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主要是指电子在其中流动的情况而言。后来人们发现,有的固体材料,离子能从其中通过,而电子却很难通过,研究者就把这种材料叫做离子导体。进而按离子在其中运动的快慢,又把离子导体分为一般离子导体和快离子导体。对快离子导体的研究,现在是各国科研上的一个热门课题,因为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某些新的功能器件,还将为人类开辟新的能源。我国在快离子导体研究上,虽然起步比最早的国家迟了十多年,但是进展较快,这与该室及其国内同行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79年以来,固体离子学室的同志们共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在所内外兄弟单位协助下,成功地生长出锗酸锌锂,合成了氯碘化铜铷等一些快离子导体材料,进行了多相体系中离子传输的研究;不仅在国内站住了脚,而且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1980年,西德一位专家来华进行了一个月的学术交流,对这个室的工作倍加赞赏。1981年,法国科学院一位院士来室参观后,主动邀请该室派人去法国工作,并说:“如果你们再召开快离子导体学术会议,请一定告诉我,我自费也要来参加。”几年来,有关国际会议不断寄来邀请信、出席证;美国的
《中国物理》杂志连续刊登该室论文;陈立泉被国际科学杂志《固体离子学》聘请为编委。
“他们的成绩是拚搏出来的”——这是周围人对这个室的赞叹与评论。他们虽然在生活和工作上与其他中年科研人员一样,存在着许多困难,并且希望得到解决;但是他们有个不约而同的默契:不论大会小会,谁也不发牢骚、扯闲谈。他们说:“对于个人生活上的困难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但那些东西不宜扯得太多,否则越扯越泄气;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的相互勉励。”在他们这里,时间被当作无价之宝,上班时间不够用,就把晚上和节假日也加上。晚上,他们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里经常是灯火通明,家近的几乎是每晚必到,家远的有时就干脆不回家。1982年的新年钟声,有几位同志就是在实验室里听到的。也许有人会问,“他们拿多少加班费?”其实,若是真给加班费,他们可能会感到意外。在他们这里,荣誉总是被推来让去,困难工作总是被争先恐后地抢走。多年搞研究工作的刘长乐同志,因为工作需要,便乐呵呵地与王昌庆同志搞起实验设备来。巴掌大的电路板,上面的电路却象一座城市的道路一样纵横交错,他们不烦不躁,日夜奋战,用半年多的时间,硬是攻下了一个设备关。承担行政、器材和业务管理的薛荣坚同志,长年任劳任怨地忙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好管家”。在工作紧张阶段,离家远的赵宗源同志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就睡在实验室里;好几位同志中午只啃馒头,而不愿花时间去排队买菜;发给他们的电影票,经常被遗忘在桌上……他们,这一代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承上启下的中年科研人员,就是如此地在拚搏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