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某些科研单位的人员构成为什么不合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0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某些科研单位的人员构成为什么不合理
“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科研单位里研究人员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记者在黑龙江省采访时,不少研究所的同志都反映这个问题。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建鹏算了该所的人头帐:目前全所共有工作人员429人,其中技术人员只有200人,占46.6%,和1958年建所时相比,非研究人员增加了近3倍。黑龙江省不少科研单位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非研究人员急剧增加,使科研单位的人员构成越来越不合理,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
造成研究人员和非研究人员比例失调的原因,一是科研单位正日益成为一个“小社会”。托儿所、小学校、招待所、甚至粮店等等都要自己办,这就扩大了非研究人员的编制。二是接班制度,无论研究人员还是非研究人员退休,接班进来的都是非科研人员。结果是非科研人员数量逐年上升,研究人员比例逐年下降。更严重的是,逐年增加的非科研人员把编制占得满满的,研究单位根据需要想调进技术人员又往往因为“满编”上级不批。这样形成的实际情况就是,非研究人员只进不出,研究人员只出不进。
这种科研单位人员构成不合理的局面,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要加强食品工业研究,连续两年打报告要求增加一些技术员,都因为“超编”没批。这个研究所的谷氨酸课题组一共有5个人,都是四十六七岁的工程师,因调不进合适的人员当助手,他们只好互当助手,同搞一个课题。研究所负责同志说,如果人员配备合理,他们完全有能力开四个研究课题。此外,非研究人员大量增加,也分散了科研单位的领导抓科研的精力。
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人员构成状况,不少科技人员提出,社会应该尽可能地为科技单位当好后勤,科研单位也应克服小而全的思想,把现有的多余行政部门或人员合并到社会服务部门去;科研单位必须停止实行接班制度,子女就业应由有关部门统一安排。
本报记者 张持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