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为城市服务——访大同市南郊公社新中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1
第2版()
专栏:通讯

为城市服务
——访大同市南郊公社新中大队
本报记者 齐志文
大同市南郊公社新中大队,1980年人均收入312元。1981年达到354元。今年预算可达400元。每个农民一年增加40元收入,在大同市郊区算是比较快的了。
新中大队紧靠大同市区,是“城市里的农村”。城市基本建设的发展,使这个大队的土地日益缩小,300多户人家上千口人,每人只有3厘菜地,他们一直坚持以菜为主的方针,将180亩杂草丛生、沙土起伏的旱地,逐年改造成土厚、疏松、平展的菜畦。在菜田基本建设方面花了60多万元,打机井,建温室,还购置小型农业机械,使蔬菜产量持续增加,品种扩大,淡季也有菜供应。去年生产蔬菜320万斤,80%以上是商品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实现了合同。
在坚持以菜为主的前提下,新中大队从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出发,发展商品经济,搞起食品工业和服务业、修理业。
人口已近百万的大同市,衣食住行困难不少,冰棍也成为奇缺食品。去年5月,新中大队筹办了一座冷饮厂,以自己奶牛场的牛奶作原料,所产冰棍奶多,味香,价廉,日销10万支,在大同冰棍市场占了上风。入夏以来,每天凌晨上百名待业青年集聚那里取冰棍。冷饮厂去年的营业额为26万元,净利8万元,今夏纯收入已近20万元。
大同这座古老文化名城,旅游事业发展较快。来此一游易,找个住处难,有些游客只好在车站候车室歇息。国家筹办的大宾馆从设想到定方案,从设计到找地皮,从筹资金到运材料,一晃几年过去了,未见实效。新中大队半年时间建起一座小型旅馆,去年10月开始营业,过往零客且不说,区、市、省的会议人员也在这里住宿,排得满满的。旅客在餐厅可以吃到带露珠的新菜,喝上清晨挤下的鲜奶。早出晚归,用饭方便。
城南一带有十几万居民,没有影剧院,新中大队将闲置的礼堂改造成能容800名观众的电影院,城南居民齐声称道。今年已收入4万元。
新中大队的综合修理门市部专修自行车,补破带,换零件;车马大店方便了过往行客;奶牛场每天一早将鲜奶送到市民院里;豆制品作坊的豆腐、豆腐干、油炸豆腐供应矿区和市内。新中大队的工副业,在为城市服务这条道上,在交错复杂的经济网络中,找到了活路。
新中大队富裕起来了。全大队固定资产已达320万元,户均9,356元。去年农工商总收入210万元,比上年增加31%,积累增加40万元,人均产值已达1,667元。几十排青砖红瓦宿舍,代替了以往的泥坯房,大多家庭有宽绰的居室,户户有自来水。社员一律享受免费医疗、就学待遇。每月预发工资,社员随时有零用钱。年满65岁的男社员、55岁的女社员,根据对集体的贡献和家庭收入情况,每月分别发给10至30元退休金。新中大队的劳动力不是过剩,而是略感不足,一些未开办的事业正在筹划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