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风浪里的“雷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1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风浪里的“雷锋”
“八一”前夕,我们乘坐舰艇来到东海舰队某护卫艇大队访问。一走进他们的营房和艇室,那琳琅满目的锦旗便映入眼帘。这些锦旗大多是群众为感谢他们而送的。我们顺手拿起几封感谢信,信上写着赞美的字句:可爱的水兵——风浪里的雷锋。
访问中,水兵们见义勇为、搏击风浪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一天,在长江口的横沙岛上,有位妇女,全身被开水严重烫伤。水兵们立即驾艇赶去接运伤员。由于进仓室的梯口窄小,伤员只好放在甲板上。风吹浪打,伤员怎能受得了呢?这时,只见指导员林开河和5名战士在甲板上围成一圈,为伤员遮风挡浪。这天,气温降到零下6℃。凛冽的寒风掀起的波涛扑打到甲板上,立刻凝成了一层冰。大伙冻得直打哆嗦,双脚麻胀,但是没有一人退缩。手拿毛毯,跪在甲板上,为伤员遮挡风浪的水兵郑东清,颈部被冻僵了,脖子硬得一时正不过来,战艇到达码头时,他的膝盖被冻沾在甲板上,猛一起身,被拔掉了一块皮,没有叫一声苦。
现在,战士们谈论起这事,认为它是很平常的,不足挂齿。但我们的心却久久难以平静。当我们登上另一艘战艇时,新的爱民事迹,又扣动着我们的心弦。
有一次,从崇明岛开往吴淞镇的一艘客轮,满载着400多名旅客回上海过春节。可是刚启航不久,就碰上弥天大雾,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被迫在江中抛锚。等到第二天中午,浓雾不仅没有消散,反而越来越大。辽阔江面茫茫一片。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上饭、睡上觉的旅客,无不焦急万分。在码头上等着接人的群众个个望眼欲穿。就在这个关口上,一艘战艇冲破重重雾障,赶到那艘客轮面前,把蛋糕、面包等食品送到旅客手中。然后,战艇又为客轮导航,领着客轮从密密麻麻的船只的缝隙中钻了出来。
此刻,乘客中一些上年纪的人,望着汹涌的波涛,禁不住回溯起昔日的惨景:解放前帝国主义军舰在这里耀武扬威,横冲直闯;国民党军舰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滚滚长江口,流淌着中国人民的鲜血和泪水。今天,在这同一个地方,人民海军却冒着险风恶浪为百姓解危。抚今追昔,怎不令人激动不已。当客轮在战艇的引导下,安全驶进黄浦江时,码头上、客轮上,腾起一片欢声笑语。
打开经济上对外开放的帷幕之后,驶到长江口的外轮和港澳商船接踵而至。这一来,护卫艇大队的水兵们又常常战风斗浪,到海上抢救外籍和港澳海员。
去年2月的一天,来自香港的“爱琴海”号商船,在长江口海面刚抛下锚不久,船上的副水手长张松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不省人事。商船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水兵们接到抢救的命令,一个个龙腾虎跃,摸黑奔上战位,操着战艇,象离弦之箭,驶向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海。海面上呼啸的十级大风,卷起巨浪,铺天盖地向战艇扑来。剧烈的颠簸摇晃得大家站立不稳,不少人晕船呕吐。在这危急时刻,他们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奋不顾身地驾着战艇向“爱琴海”号停泊的锚地前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险航行,终于找到了在桅杆上悬挂着三盏红色联络信号灯的“爱琴海”号。
可是,“爱琴海”号是一艘近两万吨级的轮船,小小的战艇就象一叶扁舟,一会儿被托上浪峰,一会儿被摔进深谷;刚靠上去,忽地又被巨浪推开一二十米远。系在商船上的缆绳连续崩断了两根,船员们一次次试图把病人送上战艇,都失败了。怎么办?商船上的船员们,提出了一个万不得已的方案——把病人往下扔,由艇上设法接住。“病人已经不省人事了,这怎行呢!”艇长夏桂山和副政委孔胜利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稳妥的办法,让船上撇下一根牢固的缆绳,一头固定在商船上,一头由艇上的水兵拉着,然后把病人系在缆绳上,象高空滑车一样,把病人滑放到艇上。
经过医院抢救,奄奄一息的张松转危为安。康复以后,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对前来慰问的水兵们说:“我在海上漂泊30多年,亲眼看到许多同行因病死于异国的海洋上。我这次得了这么重的病,要不是在祖国,早就尸沉大海了。”回港那天,这位饱经风浪的海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感谢人民海军”六个字。
为了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7月28日,海军党委决定,给这个护卫艇大队记集体二等功。
本报记者 堵仲伟 邱为民
本报通讯员 张荣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