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略论李广田散文的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1
第5版()
专栏:

略论李广田散文的特色
孙昌熙
李广田同志是位朴实中寓刚毅的人。他战斗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十六本文艺著作,其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
李广田的散文是三十年代以来时代风雨变化的镜子。但有人认为,作者早期散文“大都是抒个人见闻和感情,缺乏浓重的时代社会的投影”。因而它的“成就偏重于艺术性方面”。这里,我想简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李广田的早期散文多写童年回忆和乡情。这一点也不奇怪,作家应该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广田是在山东邹平农村长大的农民的儿子。他总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乡间的人们。”因此,他早期散文取材最多的是在“这个朴野的小天地”里,生活着的“一些在旧社会受折磨和没有出路的人。”(《散文三十篇》序)这是他创作道路的起点,而且保证了他创作的成功。
我们绝不能责备作者早期散文题材的“狭窄”。鲁迅教导青年作家们说,“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广田的创作题材正是这样。《悲哀的玩具》虽写的是个人童年的哀怨,却忧愤深广,反映了农民既爱子女又虐杀儿童的精神的矛盾。何况,广田早期作品,如《记问渠君》也透露了时代风雨的消息,含蕴着作者深沉的感受。至于写他人的不幸,如《柳叶桃》里一个女艺人的悲剧,虽发生在作者的故乡,但却象祥林嫂的一生,是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出色地写出了故乡那种:“秋风禾黍,古道鞍马”,“万里好景一望收”,而又桃杏花开处处香的鲁西平原的独特风光,他的创作无疑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园地。鲁迅说:“有地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李广田散文虽因写故乡题材而受一些人的“狭窄”之讥,但在另一方面却又以富有鲁西“小天地”的特色,“为别国所注意”。广田的早期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散文史上也占有地位:在大家争写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时候,作者却勤奋地将故乡的生死、泥土的芳香,一新广大读者的耳目。
李广田的散文,善于写人,即使写故乡景物,也与其他作者不同。《桃园杂记》写的桃园兴衰史,实即故乡的兴衰史;作者的黯然神伤,是和农民——桃园主人——共同发自内心的浩叹!这种与父老休戚相关、血肉相联的强烈感情,绝不同于那种客观描写风景的小品。广田写风景小品,非但情溢于景,而且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总有人在画图中。又如,他取材于泰山的创作:《扇子崖》、《山之子》、《晴》、《雾》等,都是歌颂祖国河山之美的。然而,无论写山势的雄伟,还是雾色之温柔,总是联系着人的生活、足迹,尤其是人的心灵。作者认为:任何景物的美和丑,都是因为有人。花鸟画、山水小品的“神”,既是作家对自然的理解,也是他精神品质的寄托。
因为作者对这一创作规律体味较深,所以他在大自然探幽寻胜,捕光捉影创作时,不但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一丘一涧的奥秘,从而造出刚柔、浓淡,意境流动的种种画面,而且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加以交错熔铸,从而把自然写真、写美、写深、写活。渗透生活美于自然美之中,这是广田山水小品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的作品里经常喷发出一种冲击读者感情的力量。作者说,即使作客观的描写,他的作品中也总是藏着“我”(《银狐集·题记》)。因此,他不但善于把自己浓郁的感情,通过笔下的一草一木奔腾而出,就是那从“天上来”的黄河,也在他的感情之炉里铸成一张古琴,凭他弹奏。作者真挚火热的感情化为一根魔杖,它使山水生辉、风土有灵,人心开花、生波。
李广田熟悉故乡农民和周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受折磨的心灵,因而多写悲剧性的散文。这个特点在第一部散文集《画廊集》里就已显示出来。如《野店》、《投荒者》、《悲哀的玩具》等。在第二部散文集《银狐集》中,控诉旧社会的罪恶,对不幸人们的同情和支持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而在《雀蓑记·路》里,作家已开始思索如何从社会人生的荆棘丛中开辟新路的问题。这是作者从思想到选材的一个可喜的发展。
从《圈外集》开始,作者基本上结束了“乡土文学”的创作,以写异乡情调的社会世相为主,向着广阔的天地,冲着时代风雨大踏步前进。怎样开始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呢?他留给我们的经验是:观察和思考。
抗日战争开始,广田踏上了祖国内地的陌生土地。每到一个地方,他总不忘作社会采访,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认识社会的机会,连进茶馆里吃饭的匆忙间,也急急捕捉题材
(《西行草》)。他说:“我真是一个爱‘看’的人,人世间形形色色,随时随地都吸引着我的眼睛”。
生活视野的开阔,与劳动群众更进一步的贴近,使他的创作产生了飞跃。他不再局限于舒愤懑,而是“努力从黑暗中寻求那一些光明,并常想怎样才可以把光明来代替黑暗”(《流亡日记》)。这样,他写了劳动者自发的抗争(《没有太阳的早晨》),写了劳动群众之间的同情和互助(《忧愁妇人》)。如《他说,这是我的》、《手的用处》等,则是掷向反动统治者心窝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广田散文所写的劳动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乃是要坚持活下去的性格。这是在长期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由于作者吸吮劳动人民乳汁长大,他自己就具有这种性格。在他同残酷环境搏斗时,这种性格越加璀璨。我读过广田的许多文章,接受过如何做人的教导,我认为他是个“铮铮铁汉”。这种精神在《画廊集·秋天》里就已表现出来。他誉《山之子》里的哑巴为“泰山的灵魂”,就因为哑巴有泰山屹立的气魄,有为了更多的人能活下去自己才顽强生活下去的钢铁意志。
李广田执着于现实,要生活下去的坚强意志,最先是吸吮农民乳汁的结果,后来则是由于不断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也给了他以深刻影响。他在《建筑》中赞叹工人阶级创造世界的同时,发问道:“这个巨大而坚固的建筑是为谁而造的呢?”接着更有深意地提出:什么时候和怎么做,才能“去为我们自己而建筑呢?”作者从《路》开始探索人生道路到现在暗示无产阶级革命,的确在思想上起了一个大的飞跃。他的执着现实,一定要活下去的思想的发展,就是要消灭阶级和为人类开创幸福之路。这在他晚期创作中已表现得极为清楚的了。
作者的生活道路,就是他的创作道路。李广田散文是三十年代以来时代变化和他的思想发展的忠实纪录,晚年之作则更表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