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珍贵树种该坐“上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2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珍贵树种该坐“上席”
本报记者 黄际昌
从福建省的一些林区情况看,森林赤字中有项特别值得重视的亏空,就是“黄金”匮乏——很多珍贵树种濒于绝种的边缘。
如果把森林资源比做“绿色的钱库”,那么稀有珍贵树种,可以称之为成色足的“黄金”。森林赤字中有项特别值得重视的亏空,就是“黄金”匮乏——很多稀有珍贵树种濒于绝种的边缘!如香果树、降香黄檀、紫檀,目前国内数量很少了。福建青?栎、原斗栎、红锥等已经枯竭。而格氏栲,据说地球上仅存两个群落,一在非洲,一在我国福建的三明市郊。
“你们到了三明,不进栲林看看?”
4月下旬的一个中午,雨过天晴,我们立即从三明市招待所起身,赶到市郊莘口公社,离开公路,再走百步,就进入栲林的腹地。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奇特的林子。高枝参天,阔叶遮阳,主干扁圆状,粗根裸露。俯下身子看一截断木,树心呈红色,数一数年轮,树龄在二百年以上。不过,这个“年龄”在栲的家族中还不是“长兄”哩!据当地同志介绍,这里有上万亩格氏栲,比非洲那一片长得更密茂更纯(很少杂木)。此处国家已划为自然保护区。我们在林中转了半个多小时,觉得林子保护得还好,在那里我们见到几棵人工种植的格氏栲后代,长得生意盎然。
对于营造珍贵树种,有些人抱有难种活、生长慢、成本太高三重疑虑。福建林学院在这里的教学林场的实践打破了上述成见。他们有5,000多亩人工珍贵树用材林,成活率达85%以上。在通常的情况下,格氏栲幼树在林下经历十几年,生长高度不及1米的不乏其例,而这个林场由于精心培育,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两年生的格氏栲高度超过1米了。这是一个突破,说明格氏栲不是“不贪长”的懒树。这里的格氏栲的个别单株十八年幼树,接近杉木的生长速度,实在是一个喜讯。至于成本,发展“黄金”树种的投资当然大于营造松杉,但长大成材其价值也势必高于后者。
稀有的格氏栲林,在这里受到优待,当然是值得称幸的事情。由此使我联想到去年到过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更是万物竞长的天然乐园。在那里,天然林面积占98.2%,人工林仅占1.8%,我们登上“华东屋脊”——黄岗山之巅,见到我国特有的一种珍奇矮树:“南方铁杉”。在途中我们一行四人还合抱过一棵高大的、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黄岗山下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的、没有受过人间浩劫的“处女林”。保护区内拥有不少珍稀树种如水松、天女花、鹅掌楸等50多种,其中鹅掌楸,属孑遗植物,全世界仅有一属两种,我国一种,北美一种,无疑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我们在武夷山保护区、在莘口栲林保护区逗留的时日里,眼界为之开阔,心情倍觉畅快,珍贵的林木,能够得到国家和人民如此优厚的保护和扶植,实在是森林的大幸,是民族的骄傲,是地球上的希望之光。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另一方的现实,在一些地区,稀有珍贵树种却被人忽视、轻视,迟迟发展不起来。为什么?第一位的是认识问题,他们还不晓得珍贵树种的价值如同黄金,甚至胜过黄金。除了它们的木材的经济价值以外,在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也具有特别的效用。如栎类林分的降水截留量比相同林分的松林多三分之一,林下土壤含氮量也比后者高出二倍半。第二,许多人只算小账,图近利,总觉得珍贵树种来钱慢,不合算。如闽南林区,种杉只需十五年成材,种珍贵的樟树则需五十年成材,那里的樟树就成了林中的“少数树种”,而近年来一些造船厂频呼“樟木匮乏”,影响造船质量。华安县委书记认为,封山育林,是一个可以普遍推广的办法,但目前存在着“重造轻育”的现象,要大力扭转“轻育”偏向。他还建议,为了抢救和发展稀有珍贵树种,上级有关部门需拿出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育林费上有所照顾)。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让黄金树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搞光了,这个‘赤字’哪辈子才能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