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在基本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要重视解决科学技术关键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2
第3版()
专栏:

在基本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要重视解决科学技术关键问题
国家科委副主任 杨浚
许多年来,我国的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在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不重视解决存在的科学技术关键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浪费。云南锡业公司第三冶炼厂的建设即是一例。
该公司自投产以来,已堆存了一亿余吨难选老尾矿,其中含锡20万吨。因为品位低,含锡量仅0.16%左右,能否作为锡的第二次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注。
1970年仅依据半个月的试验结果,便投资3,000多万元,匆匆忙忙地在该公司建设了日处理500吨难选中矿(含锡1.2—1.5%)高温氯化生产厂。建成后在试车中出现了大量技术难题。从1970年4月到1971年11月,经过12次试车,终因技术关键得不到突破而被迫停了下来。至今,这套设备仍然闲置在那里发挥不了作用。若按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月利6厘计算,把3,000万元存在银行里,经12年仅利息就可收入3,909万元,超过了原有投资额。
为了尽快救活这笔投资,1979年国家科委同省委、冶金部商议,决定从科技入手,组织该项目的技术攻关,首先进行日处理10吨矿中间试验。经过努力,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到1982年3月,中间试验已连续运转792天,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彻底打通了流程。同时还产出精锡88吨、粗铅120吨,价值180万元。目前10吨级中间试验已完全实现了经济上自负盈亏并略有盈余。
今年初,国家科委、国家有色金属总局和云南省科委又与云南锡业公司签订合同,决定建立日处理100吨难选中矿工业试验装置,计划明年一季度建成并投入试验。预计每年可得精锡360吨、粗铅430吨,同时可回收部分铟、镉、铋、铜、锌、砷等多种有益伴生元素,年产值911万元,利润309万元。该项目,由国家科委、省科委、云南锡业公司共同筹资750万元,两年半即可偿还全部投资。
100吨级工业试验成功后,预计到1984年能救活已建的500吨级闲置的生产装置。
在我国另一个锡资源基地——广西大厂,国家投资了2.7亿元,从1967年到1981年新建年产精锡4,000吨工厂。但至今因采矿技术尚未解决,无法形成生产能力,生产厂变成了试验厂,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现在正在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
以上的例子并不是最典型的。长期以来,由于不重视基本建设前期的科学技术准备工作,教训是深刻的。我认为,科学技术工作应该是基本建设工程和大型技术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进行的科研工作一定要先行,必要的技术论证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所需费用应列入基建或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中。这样做,看起来要花一些钱,但这是必须花的,很快就可以成倍偿还,比起科学技术不落实,匆匆上马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一本万利,不可同日而语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