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一心为群众谋福利的好干部——记农安县前岗公社党委书记刘福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2
第5版()
专栏: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心为群众谋福利的好干部
——记农安县前岗公社党委书记刘福忠
王存方 刘华礼
吉林省农安县的前岗公社,过去80%的土地低洼易涝,十年九不收。1965年,这个公社78个生产队,有75个队遭受涝灾,全公社7,000多垧地,粮食总产只有2,400多吨,平均口粮226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前岗干部和社员,在公社党委领导下,起早贪黑,修渠治涝,植树造林,向大自然展开了艰苦的战斗。
刘福忠先后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战斗中,他带领群众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使这个公社终于实现了“沟沟相连,路路相通,树木相接,杨柳成行”,洼地不涝了,岗地不再跑风。粮食总产量从1976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6,000吨以上,比1965年提高5.7倍。近三年来,林业收入达到145万元,畜牧业年年有发展,连续五年实现一人一头猪。“干就要高标准,干出成效来”
十年动乱期间,前岗人民挖渠治涝没有停止,植树造林没有间断。
那是九年前开春的一天,刘福忠来到义和大队,见社员正在栽树。他习惯地摇摇树干,树干晃晃荡荡,不费力就拔了出来;往前一瞅,长短不齐;抬头一望,高低不一。他生气了,把大队副书记喊来:“这就是你领着栽的树?能活吗?拔了,重栽!”副书记瞅瞅这一排四行树,1,500米,6,000棵,畏难地说:“这……”
“这啥?栽树不活,就是劳民伤财!干就要高标准,干出成效来。快拔!”说着老刘就自己动手拔起来。社员傻眼了。刘福忠把社员叫过来问:“栽树为啥?”
大家回答:“多打粮呗!”
“光栽不活能多打粮吗?”他拿过锹,做起示范来。6,000棵树全拔了重栽,成活率达到95%。
刘福忠朝思暮想改变前岗落后面貌,哪里有一块荒地该开来种庄稼,哪里有一条沟旁边需要栽树,全装在他心里。他那颗火热的心,渐渐地感染着干部和群众,促使大家提高了栽树质量,加强了林业管理,终于造出了一个拥有1,750万棵树的绿色金库。社员高兴地说:“这多亏老刘要求的严,要求的高。”
前岗公社挖渠治涝,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1979年一次日降雨130毫米没有成灾。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同年7月末的一天,太阳刚落山,一阵风雨之后,鸡蛋大的冰雹,把新开大队齐腰深的庄稼全打趴在地下,干部群众一下子透心凉,泪水在眼圈里转。刘福忠闻讯赶去。干部们聚在大队办公室等他拿主意。有人说,只好毁地种荞麦。刘福忠说:“困难时,我们也要高标准地干,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他没有经过这样的灾害,也拿不出现成的办法,就领着干部们涌向八十二岁的老农陶永春家去求教。老人说:“把苗扶起来,伤叶剪去,到秋还能打粮。”老刘当机立断,叫干部回队发动男女老少扶苗,自己回公社召集紧急会议,发动社直机关100多名职工和500多名中学生前来帮助。奋战了一天半,到秋获得了好收成。“应该尽心尽力为大家做点事情”
工作,是刘福忠全部生活中第一位的乐趣。
他虽已五十七岁,身体却很结实,精力充沛。常常天一放亮,就走几个生产队。他有个习惯,三天两头必在晚上和各大队党支部书记通一次电话,沟通情况,安排工作。就是躺在床上,也要和同住的同志研究工作。人们说,刘福忠想的是工作,说的是工作,每天一睁开眼就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党的事业上了。
1977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党委办公室正开着备耕工作检查总结会议,刘福忠刚开始讲话,秘书急匆匆地走过来,告诉他家里来电话说,他老伴病重,昏迷不醒,叫他快回去。刘福忠心里一阵紧张,但立刻又镇定下来:“等一会讲完就去。”“这事哪能等呢!”秘书急了。在场的公社干部和大队书记都站起来:“刘书记快走吧!……”他还是坚持把话讲完才动身。
老伴见他,声音低微地说:“你还有家?”刘福忠参加革命以来,8次调动工作,两地生活二十七年,一家老小全靠老伴一人照料。如今眼见老伴病成这样,他心里也很难过。多少年来要是没有老伴勤俭度日撑着这个家,自己哪能安心在外工作!老伴积劳成疾,埋怨几句,也是合情合理的。他向老伴解释说:“我不是不管家,咱家才9口人,前岗那个大家23,000口,哪个轻,哪个重?党把咱放在那里,就应该尽心尽力为大家做点事情。”其实,他老伴也是个明理的人。有一次,刘福忠在家坐在炕上出神,老伴知道他又在想工作,便笑着说:“我看出来了,你呆不住,就快回那个大家去吧。”
他经常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每逢春节,总是让同志们先走,自己最后走。其他节日,他让别人休息,自己走访五保户、困难户,比平时还忙。1980年五一节,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听说他春节后一直没有回家,棉裤还没有换下来,特意派车接他回去休息。他执意不肯上车,一定要等同志们回来再走。
公社党委的同志们几次劝他把家搬来,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家搬来,对个人利多弊少,对工作利少弊多。再说副书记姜奎芳也没有把家搬来,我怎么能先搬呢?”“群众有疾苦,说明我们
还没尽到责任”
去年腊月,刘福忠在人民银行,见许多人高高兴兴办存款,也有人愁眉苦脸要贷款。他反复对行长说:“群众有疾苦,说明我们还没有尽到责任。你们一定要帮助困难户排难解忧,让他们过年时,也能欢欢喜喜地吃上饺子。”
老刘很关心困难户。间伐木材,他叫先卖给困难户,没钱先记帐;贷款,他叫优先贷给困难户,扶持他们发展家庭副业。耿家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刘振坤,身体不好,生活很困难。越困难他越破罐子破摔,干活不积极。老刘来到他家,开导说:“振坤啊,难道你真的这样混下去,靠救济过一辈子吗?现在国家也很困难,供一饥不能供百饱,我们过日子还得靠一双勤劳的手啊!”一席话说得刘振坤脸上火辣辣的,心里暖烘烘的。他表示一定要坚持参加生产劳动。老刘还用贷款给他买了两口猪、两只兔。现在刘振坤已经还清了欠款,生活逐渐好起来。
一次,刘福忠来到敬老院,见老人的衣物没地方搁,当时想解决没有木料,这件事一直挂在心上。去年10月,县水利部门修新开大桥,他要了一部分拆下来的旧木桩,叫专业队给每个老人打了一个木箱子,一个拉门箱座。老人高兴地摸着箱子,举起大拇指说:“刘书记好!”“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党的威信”
去年4月,前岗公社给职工盖了三栋15间红砖平房。房子怎么设计?后檐刷什么色?厕所修在哪?门前栽什么树?刘福忠都亲自安排得妥妥当当。有心计的小木匠,见他如此热心关注家属房,猜测老书记这回可要把家搬来。竣工后,5名干部高高兴兴地把家属接来了。还剩下两间半,小木匠断定,那准是老刘书记的。然而他猜错了,最后搬来的却是农业站的一位同志。
刘福忠至今还住着土改时分的两间小土房。那是1938年一家富农盖的长工屋,杨木檩子度过44个春秋,有6根已经腐烂,用立柱支着。风门坏了用铁皮钉着。老伴、孩子多次叨咕翻盖新房。老刘说:“先将就着住吧,我现在工作忙,以后有机会再盖新的。”
刘福忠常在干部会上说:“干部作风正不正,群众观察得最清楚,前岗23,000口人都是观察家。党的干部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党的威信;不然,嘴上讲为人民服务,实际总往自己家里划拉,人家嘴不撇你心撇你,还咋工作?”他这样教育干部,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前些年,群众生活苦,老刘坚持下乡,一不吃细粮,二不吃肉,三不喝酒,和群众同甘共苦。这几年,群众生活好了,想给他做些好吃的,他还是不开戒。天长日久,人们品透了他的脾气,到哪里都是小米饭、土豆辣椒酱。他说这饭菜吃的饱,心里踏实。他家人口多,生活困难,每年困难补助,同志们都把他排在第一号,他总是让给别人。老伴病重那次,党委派人送去200元钱。他回公社把钱又交给了组织。公社林场每年修枝打杈可出几百车烧柴,同志们提出给他家拉一车,他坚决不让。
刘福忠在前岗公社工作了14个年头,带领一班人为人民造福,群众拥护他,上级信任他,给了他好多荣誉。1978年春,刘福忠参加长春市林业表彰大会回来,掏出40元钱,叫秘书到供销社买13支金笔,秘书不解其意,他说:“市里奖励我一块怀表。工作是大家干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买来给党委成员每人一支。” 1980年,市林业局又奖励他50元钱,他用这钱给11位大队支部书记各买了一支金笔。刘福忠前后受过11次奖励。1979年,他代表公社出席了全国农业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前岗公社受到国务院嘉奖。前年和去年,他先后被授予长春市“模范干部”和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今年,又被吉林省委命名为“模范公社党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