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阴魂不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2
第8版()
专栏:

阴魂不散
董逢亚
为什么要把“侵略”改为“进入”?日本内阁的一位长官对此讲了一番道理。他说:“日本在‘进入’外国的当时,并没有使用侵略一词。如果把‘进入’说成是侵略,就是歪曲事实。孩子们就会说(日本的)祖先们干了坏事,不尊重他们了。”
长官讲话自然应该不同凡响,但这道理实在有点蹊跷,影影绰绰中分明闪现着阴魂。比如,究竟什么才是“事实”?“(日本的)祖先”的派遣者们干的勾当是事实呢?还是他们干这些勾当的当时用了什么“词”是事实呢?按常理当然是前者不是后者。然而长官却认为是后者不是前者。那末,我也依长官的逻辑来“如果”一下——如果有一个或一伙强盗“进入”了长官之家,杀了人,劫了财,烧了房……,而当时并没有用抢劫一词,试问,应该称作什么才不歪曲事实呢?是“进入”?还是“抢劫”?只好留待善于“审定”的长官们定稿了。
倘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事实”,那末,一言以蔽之:奸淫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长官的“祖先”当年在中国推行的三光政策,不就是烧光、抢光、杀光吗?此类事实,已载入国际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书中,当然长达1,213页的判决书,也不过只能略录其大端罢了,而种在千百万中国人心目中的此类事实,要远比录存在案的那些具体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难道能说“侵略”一词是歪曲了这样的事实?而“进入”一词反倒是恰如其分的吗?
又如,究竟什么才是“歪曲”?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文过饰非,矫恶为善是歪曲呢?还是黑白分明、名实相副、直言不讳是歪曲呢?按常理自然也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然而长官却又认为是后者不是前者——所谓“如果把‘进入’说成侵略,就是歪曲事实”者是也。不过我又要因此来“如果”一下——如果长官的说法能够成立,那末,不仅日本原来的历史教科书是歪曲事实,也不仅中国现在的抗议是歪曲事实,而且,就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和判决,也都成了歪曲事实了。因为军事法庭根据大量确凿的证据(在审判中出庭作证的人达419名,书面作证的人有779名,受理证据约4,300多件)“认定对华战争自1931年以后是侵略战争”。而判决书的第五章,还赫然以《日本的对华侵略》为题。如果长官的高论能够成立,那末,诸如东条英机之流的战争罪犯的被判决,就是一桩国际大冤案,必须予以平反昭雪;整个的历史都必须加以颠倒,所有以确认日本的侵略战争为基础的声明、条约都得统统加以修改,试问,“事实”能够这样的不被“歪曲”吗?长官的鬼话虽于理欠通,但这个逻辑必然导致这种结果,确把长官们存心捣鬼的心迹,显露了一个真切的斑点,使人于此不难窥其全豹了。
还有,究竟什么才叫“干了坏事”?强占和践踏别人的国土,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按常理当然是“干了坏事”,但在该长官看来,干了这些滔天罪行的事也并不是“干了坏事”,只要在干这些勾当的当时没有用“侵略”一词,那就还是值得“尊重”的。倘使后来对此用了“侵略”一词呢?那就会变成“干了坏事,不尊重他们了”。所以教科书必须把“侵略”一词改为“进入”。这是有关长官一心尊崇的“祖先”们能不能也得到日本的孩子们尊重的大问题,尤其是关系到能不能让今天的人也以他们的“祖先”为榜样,再去舍命为长官们“进入”别的国家,从而求得将来的孩子们把自己也当作“祖先”来尊重的大事体。“进入”这个词,如此“中性”得可爱、便利,那又如何能够不挖空心思地用来修订“侵略”一词,修订之后又如何舍得再改动呢?谁要说是应改,那怕你曾是被这“进入”侵略得遍体鳞伤的,也必定要用“干涉内政”的帽子挡回去。
一切坚持世界和平和中日友好的日本人都是真正值得尊重的,但必须警惕东条英机之流的阴魂附体!试看东条英机在《大日本帝国》电影中的出面喊冤,就不难看出这种鬼魂的附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