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土地问题是否农民战争的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3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介绍

土地问题是否农民战争的核心?
探讨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论者常以“土地兼并”作为回答,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在唐以前的历次农民战争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土地和贫富不均的问题。宋以后虽然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但明确提出土地问题却是明以后的事。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唐以前的农民战争中却没有反映出来,而直到明末农民战争中才提出来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唐朝中叶的均田制遭到破坏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最近,李桂海在《农民战争与土地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第四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唐以前,农民在土地被豪强地主兼并之后,一般情况下并未变成一个“自由人”。他还必须为封建国家和地主承担一定的徭役,不能随意迁移和流动。如果擅自离开故土,就是逃亡。本人受到追捕,邻里连坐。农民失去土地后,本来可以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开垦一块土地。但由于封建赋役的束缚,由于人身的不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农民要想得到土地,首先必须进行反对封建束缚、争取人身的生存权利的斗争。也只有在争得了人身生存权后,才谈得上争取土地的问题。同时,农民所以失去土地,也与没有人身生存权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指出,由唐末开始,虽然农民起义一再提出“均平”、“均贫富”、“铲平”等口号,但直到明末才明确地提出了“均田”的具体土地要求。“均贫富”当然应包括对土地的要求,但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平分财产、平均赋役的行动,在土地上的“平均”要求还没有突出显示。因为当时造成农民失去土地的,是地主和官吏利用自己的特权,把沉重的赋役转嫁到农民头上造成的。而到了明朝末年以后,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以雇役代替了工役,农民与封建国家政权的依附关系,逐渐由政治上的强制过渡到经济和货币关系,农民取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这时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也可以比较自由地迁移和流动,到比较容易得到土地的地方去谋生。所以明朝有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向边疆,进入山区进行垦荒,重新得到土地。但是边疆和山区的开发毕竟是有限的。当明末连年灾荒,数百万饥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当时很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腐败的政治条件下,地广人稀的边疆和山区很难容得下这样大批的劳动力,土地问题越来越尖锐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明确提出“均田”口号,正是这种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更将这种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总之,在封建社会前期,土地问题被层层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所束缚和掩盖着,农民要想得到土地,必须首先揭去掩盖着土地矛盾的层层封建外衣。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农民起义才有了明确提出土地问题的可能和条件。(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