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八章 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节 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各种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3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八章 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节 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各种途径
途径之一: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教育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建立在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基础之上,因此,对广大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是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一个根本途径。对此,我们要从多方面作出艰巨的努力,使广大劳动者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使他们懂得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共产主义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科学总结,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它不可能在无产阶级群众(更不是一般劳动群众)中自发产生,而需要从外面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去。当劳动者抛弃了旧的思想和狭隘意识,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就有了为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劳动的自觉态度,而这种自觉的劳动态度,正是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取之不尽的源泉。途径之二:对劳动者进行物质鼓励
在社会主义阶段,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对劳动者进行物质鼓励,是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另一个根本途径。
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必须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还没有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只有实行这个原则,才能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获得基本的保证。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会这么想:我劳动得好,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多、质量高,劳动成果好,我得的报酬就多,我的生活就好,因此我应该积极地从事社会劳动。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只要劳动者有社会主义觉悟,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社会作贡献,他的上述积极性,就应该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就应该得到保护和发扬。如果不肯定这一点,而要求广大劳动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只为社会的利益进行劳动,反对他们同时考虑个人的物质利益,就会贬低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能起破坏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中,错误地批判物质鼓励原则,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是必须牢牢记取的教训。途径之三:对劳动者进行精神鼓励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既然有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的愿望,他就会有这样的心理,即希望他所作出的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还希望他作出的良好的成绩得到表扬。这种承认、评价和表扬,可以对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产生鼓励的作用。这完全是利用精神因素来鼓励积极性,因此我们把它叫做精神鼓励。这种精神鼓励,不仅表示对劳动者劳动贡献的承认与正确评价,还起着对劳动者的事业心、创造性进行鼓励的作用。和剥削阶级学者丑化劳动人民的看法不同,我们认为,对劳动的爱好,想把事情办好,想干一番事业,想有所创造,是劳动者的一种天性。但是,在私有制下,这种天性经常遭到摧残。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这种天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和发展。正因如此,我们也就可能采取对劳动者进行精神鼓励的方法,来发挥和发展他们的这种天性。口头表扬、书面表扬、戴红花、发奖章等,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神鼓励形式。这种精神鼓励,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物质鼓励结合进行。应当看到,即使不同时伴之以物质鼓励,这种精神鼓励也能对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产生重要作用。途径之四:开展劳动竞赛
人有一种在竞赛中成为优胜者的社会心理。开展竞赛,常常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热情。我们可以从体育竞赛中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一现象。傅立叶曾经将人们的竞赛心理称为竞赛欲,并把它视为人类的最高情欲之一。
开展劳动竞赛,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一种精神动力。正如体育竞赛能够激发进取心一样,劳动竞赛也能振奋精力,提高工效。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不仅由于劳动协作和社会接触而产生竞赛欲,而且由于主人翁的地位而产生自觉的劳动态度。自觉的劳动态度和振奋精力的劳动竞赛相结合,就使得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优越于私有制下的某些竞赛活动,而成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动力。列宁曾根据十月革命后俄国工人阶级开展劳动竞赛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给予很高的评价。途径之五:为劳动者发挥才能提供有利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看,要求发挥自己的才智与能力,也是劳动者的一种天性。傅立叶认为,创造欲也是人类的一种最高情欲。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在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过度劳动、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下,他们的才智和能力很难得到发挥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强烈地要求发挥自己的才能。可是,单调的、笨重的、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劳动,不容易引起劳动者的兴趣,而内容丰富、对身心健康有益的劳动,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应当通过技术或工艺改革、合理组织分工与协作等途径,来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
 劳动者普遍具有在劳动中取得成就的愿望,这是一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应当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也是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途径之六:在劳动者周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愉快的气氛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劳动者所在单位的人事关系,对劳动者的积极性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果劳动者在他所处的周围环境中感到融洽和愉快,他的生产积极性就高。因此,我们要关心每一个劳动者,在每个劳动者周围造成一种使之愉快的气氛,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良好关系。劳动者周围的人事环境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往往不亚于物质利害关系对它的影响。途径之七:保障和加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社会主义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社会制度,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主人翁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劳动者的日常生产活动中,劳动者能否参加生产管理,他们的意见有无发表的机会和是否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味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是否真正得到体现。如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障,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高涨;反之,如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遭到削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必然下降。保障和加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途径,不止于这七个方面,我们应当不断地探索其他的途径。即使在这七个方面,我们也应当在做法上不断加以完善。从各个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经常地总结经验,不断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方法。
本章执笔:赵履宽 姚裕群
(原载《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27期)(十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