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洋货与国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3
第8版()
专栏:

洋货与国货
杨群
前几年,人们对某些商品的评价,分为出口商品、出口转内销商品和普通商品三类。出口商品属于上乘,身价最高,一般人买不到;等而次之,能买到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东西也颇感庆幸了。很多工业品过去自己不能造,一旦有了“国货”,用起来感到亲切。许多人最初戴起国产手表,用起“熊猫”或“红灯”收音机,心里都美美的,既舒坦,又自豪。敬爱的周总理全身穿用,包括手表在内,无一不是国货。建国三十多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奠定了民族工业的坚实基础,“中国制造”的商品,不但中国人引为骄傲,在国际上也颇有声誉,有不少被认为“信得过”的东西。
近年来,情况有些变了。随着对外开放,许多外国商品,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来。就拿广州来说,电视机、收录音机、电冰箱、电子手表,以至时装、雨伞、尼龙布料,一时充斥市场,大有睥睨一切之势。至于“中国制造”的东西,对不住,却侷蹩一隅,不为某些人所注意。
商品地位的这些变化,自然不在商品本身,而在于商品经营者、使用者思想的变化。
现在不是很有些人,以用洋货为时髦,用国货为落伍,甚至“以洋为荣”,“以中为耻”吗?抽的要洋烟,喝的要洋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辱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变化,不值得人们警惕么?
前几年,听过这一类并非笑话的“笑话”:有人出国到某城,在百货商店买了一个质量上乘、美观大方的皮箱,颇感得意。打开一看,原来是“Made in China”的国货。有人去香港,特意带几盒糖果回来送人,一拆开,原来是“北京奶糖”、“上海太妃”,当时听到这类事,大家都不禁莞尔一笑。
现在呢?却有一些使人笑也笑不出来的现象:由于电冰箱大量进口,国产冰箱库存积压,有的只好削价出售;由于大批电视机涌进,使国家定点厂的电视机生产任务普遍不足。据说甚至还有这样的事:某些矿山机械设备、大型制氧机等,国家已经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完全能够制造高质量的先进产品,但是,在国内硬是打不开销路,有些使用单位还是坚持向国外订货,再由外商包给国内制造。这些打击、扼杀本国民族工业的做法,除了外国资本家听后会“莞尔一笑”之外,任何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恐怕只有愤慨,是很难笑得出来的。
我谈这些,当然并非主张盲目排外,回到“四人帮”闭关锁国的时候去。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搞活了经济;目的当然是为了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奇怪的是,有人却忘乎所以,我们自己有了墨水笔,有了汽水啤酒,而且象“英雄牌”金笔、青岛啤酒等还远销国外,蜚声世界;而有些人却非用外国水笔不可;甚至还让人到处办“派克笔维修中心”,岂非咄咄怪事?
今天,举国上下在搞物质文明建设。如果对“中国制造”的东西那样不感兴趣,缺乏信心,而对洋货又那样眼馋贪取,我担心这物质文明是否能建设得很牢靠。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