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责任制上山 多种经营上山 科学技术上山 恩施山区出现由穷变富新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5
第2版()
专栏:

责任制上山 多种经营上山 科学技术上山
恩施山区出现由穷变富新局面
本报讯 记者徐士杰、陈清、张岩报道:长江中上游历史上有名的穷山区——鄂西恩施地区,开创了由穷变富的新局面,人们概括为:三“上山”带来山乡“六变”。
三“上山”指的是:生产责任制上山、多种经营上山和科学技术上山。这三“上山”的确给山区生产建设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恩施古属夜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名句中的巫峡,横贯这个地区的巴东县,这里历来以山穷水恶著称。巴东县临江石壁上题刻的“世上自古清官少,峡中从来苦人多”的无名氏之作,可以说是恩施山区人民解放前苦难生活的写照。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开发山区,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开发的步伐逐渐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恩施人从实际出发开始抓“三个转变”:变“大锅饭”式的经营管理为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目前全区90%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几统一”的大包干责任制;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全面上山,粮、林、药、牧全面发展,1981年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已从1976年的28%上升到42%;变粗放耕作养殖为科学经营农林牧副渔,目前,全区粮食作物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科学营林、科学养畜也初步打开了局面。这三个转变也就是群众说的三“上山”。
三“上山”给恩施山区经济带来六个显著变化:
一、“肚子吃饱了”。以1976年和1981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
(包括社会产量)由633斤上升到832斤,人均吃肉量由15.9斤上升到32.2斤,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收入(据典型调查估算)人均由87元上升到200元左右。农民低水平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二、贡献大了。全区农副产品收购金额由不足一亿元上升到两亿元,驰名中外的毛坝漆、宜红茶、贵重药材黄连和贝母等的产量和外调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三、财源广了。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工业产值由1.1亿元上升到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3,000多万元上升到9,000多万元。四、发电多了。以水电为主的发电量由6,000多万度上升到1.4亿度,约三分之一的生产队点上了电灯。五、路修长了,新车多了。新近通车的汉渝公路横贯全区,使全区98%的公社所在地的山货在家门口就可装车外运,除长江外又多了一条陆上动脉。汽车的社会拥有量和货运量1981年比1976年有显著增长。六、新房多了,饮水清了。全区70万农户、323万人口中,近几年约三分之一的农户新建、改建或扩建了住房。原来吃水困难的90万人口的山村,现在三分之二修建了清水池,初步改善了饮水条件。
最近,恩施地委领导同志带领地、县两级主要负责人到五个县调查研究,干群共商开山大计,加快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