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给小苗浇泉水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5
第3版()
专栏:

给小苗浇泉水的人们
你给小苗浇上泉水,
为了鲜花早日盛开;
待到满园飘起芳香,
花儿会记住你的关怀。
——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纪念证”
题词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年来,收到全国寄来的1,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接受了210多个机关、团体和12,000多人的捐赠,到目前为止共筹集基金350多万元,其中包括国际友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的美金和黄金。各界捐赠的实物有旅行车、电视机、衣服、玩具等。基金会的建立,使社会各界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新风尚,得到更好的发扬,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扬了中华民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情: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搀扶着老伴来到基金会,打开方方正正的纸包,拿出了6,580元人民币说:“这是我们历年的劳动积蓄,送给孩子们做点有益的事吧。”他们不肯留下姓名,经过基金会办公室同志的再三劝说,才留下了姓名。原来是北京钢铁设计总院的老工程师张桂耕夫妇。
中央决定把官园作为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苗族战士吴守银满腔热忱地给基金会寄来一封信:“感谢党中央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我是孤儿,是党把我培养成人,送我上学、读书,我带着对党无比感激的心情参了军,在党的教育下,我入团、入党、立功,被树为学习雷锋标兵,我的微小进步,都是党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为了祖国大业昌盛,为了子孙后代,我以一个普通志愿兵的身份,把第一个月的津贴费36元献给协调委员会,希望在筹建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上起到一粒沙石的作用。”
家住北京东四六条的八十三岁老人张灵造,1924年起就在孤儿院工作。前不久,她抚养的义女从台湾通过驻联合国的一位朋友带给她700元美金(折合人民币1,200多元),报答养育之恩。她把钱全部捐给了基金会。她说,我现在不愁吃、喝,生活得很好,我过去一辈子为儿童办事,现在仍将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李泽彦是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老教授,解放前他在美国工作时积存了9,800多美元。今年4月,中国银行帮他把钱办回国内。他信上说:“我愿将此款给国家办点有益人民的事,请银行转给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
广西桂林的秦立新是双脚严重残废的青年,他设计制造了智力玩具——16巧板,是桂林市青年小发明竞赛评选项目之一。在全国儿童生活用品展销会上,他带来200套玩具试销,将销售所得的钱全部捐给基金会,表示了他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做贡献的心愿。
北京市一二八中全体师生把从1981年以来利用星期日义务劳动所得的1,000元捐赠给了基金会。
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首饰厂全体职工96人,将一天的工资和利润共计891元送到基金会。信上写着:“我厂全体职工热切希望祖国的花朵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特决定在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第一天,为全国少年儿童义务劳动一天。”
最近,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青年职工王新平,给基金会送来了2,000元的定期存款单。这笔钱是王新平同志的母亲生前为她积存的。母亲刚刚逝世,追悼会还未开,她就亲自送来了存款单。她决心靠自己的工资生活,把母亲的这份钱作培养祖国下一代的经费。当她拿到基金会发给的“纪念证”时,感动地说:“我要在追悼会上,在母亲的遗像前念给她听,让她含笑九泉。”
一封封来信,一笔笔捐款,代表着一颗颗关怀少年儿童的心。我们相信,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全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地为小苗浇水、施肥,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鲜艳、更美丽!
(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办公室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