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贵在“出新”——看杨秋玲同志主演的《点帅破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5
第5版()
专栏:

贵在“出新”
——看杨秋玲同志主演的《点帅破阵》
王 澍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大家都熟悉的口号。我以为其中的重点应是“出新”,难也难在“出新”二字。中国京剧院四团最近演出的《点帅破阵》,在“出新”方面是作出了成绩的。新改编的剧本颇有新意,在唱腔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演员的演出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剧本是根据以杨家将故事为基础的传统戏改编的。老戏《穆柯寨》中的穆桂英与杨宗保成亲,同一般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没有什么两样。好象穆桂英就是为了找一个好丈夫;至于杨宗保,则先是“但求速死”,继之被迫成婚,然后回营险些被斩,一直被动到底。他们两人都够不上什么英雄形象。老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听说宗保私自招亲,而穆桂英曾将自己挑下马来引起众将大笑,于是恼羞成怒,一定要斩宗保,当时似乎忘记了还有要打天门阵这样的大事。表面似乎执法如山,实际暴露了他的迂腐、狭隘,而听说穆桂英到来时,又惊慌失措,浑身发抖,缺少三关统帅应有的胆识和气度。这三个人的形象都给一门忠烈的杨家将脸上抹了黑。
改编剧本中的穆桂英,一开始就在紧急关头替杨延昭解围,不留姓名而去,已经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以后虽因记起前嫌不愿归宋,但她深明大义,经过劝解,毅然率众投宋,最后勇挑重担,挂帅破阵。她的形象逐步完美,逐渐高大,层次清楚。杨宗保的戏虽然较少,但不失为将门虎子忠良之后的形象,赠护心镜的情节,表明他是有见识的。剧本着意刻画的杨延昭则是既善于发现人才,又能用心培育人才,更能荐贤举能,进而勇于让贤,直至交印。他是真正的帅才,这才是杨家将应有的面目。剧本的新意使今天的观众都能受到启迪和鼓舞。
唱戏唱戏,剧本再好,还要有好的唱腔设计。这出戏的唱腔是有独到之处的。穆桂英射猎一场,身着戎装,跨下战马,唱的却是“南梆子”,这在其他戏里是很少见的。但从剧情和人物出发,此时此地似乎非此不可,再用别的板式都不能把当时的环境、人物很好地表现出来。初见宗保一场,二人惊喜之余对唱摇板,实际都是“打背躬”,(内心独白)加上对枪的舞蹈动作,确是优美动人。杨延昭劝说穆桂英不要再记前嫌时,唱了一段“反西皮二六”,心情沉重,低回婉转,恰似一席语重心长的深谈。穆桂英接印后的十八句快板,慷慨激昂,一泻千里,把她当时的决心、信心、勇气、抱负都唱出来了。诸如此类,颇具匠心。全剧唱腔丰富,但无堆砌之感;听来新颖,又觉似曾相识。说明这种“出新”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不是离开剧情离开人物去追求奇特。
演员的演出也达到了新的水平。二十多年前,杨秋玲同志二十多岁,却成功地扮演了《杨门女将》中四五十岁的穆桂英,说明她很有塑造人物的才能。事隔二十年,杨秋玲同志已经四十多岁了,却要她扮演二十多岁的穆桂英,这本来是个难题,但她知难而进,取得了成功。她师承梅派,又有创新,唱起来嗓音甜润,字正腔圆,韵味深厚,如饮醇酒。这出戏的念白,根据剧情发展,韵白、京白交替使用。她的韵白端庄凝重,但不死板;她的京白清脆活泼,但不俗气,一句“带马回营啊!”铿锵有力,真有元帅风度。她的做工细腻逼真,很能表现人物。后半场侧重武打,更见功力。刀花枪花和其它高难度动作,都非常娴熟,几个鹞子翻身,几个亮相,优美边式,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均恰到好处。全剧自始至终杨秋玲演得不温不火,不离人物,稳而不板,活而不浮,唱念做打,俱见功夫,一气呵成,游刃有余。有人赞曰“当年威风犹未减”,其实不止如此,而是比当年更臻成熟,可以说更上一层楼了。这出戏要求扮演杨延昭的演员,既要有长靠武生的硬功夫,又要有能唱《辕门斩子》的好嗓子,看来李岩同志是胜任愉快的。扮演焦赞的李嘉林同志,戏路很宽,演技纯熟,把焦赞的憨直、诙谐的性格演得很活,为全剧增色不少。总之,阵容整齐,珠联璧合,花团锦簇,火炽热闹。尽管剧本尚可进一步锤炼,但就整体来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确实是达到了新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