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以老带新培养人才 蚌埠染织厂工程师收徒传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6
第2版()
专栏:

以老带新培养人才
蚌埠染织厂工程师收徒传艺
本报讯 记者孙旭培报道:中共安徽蚌埠染织厂发动工程师收徒传艺,为培养本厂急需的技术力量走出一条新路。蚌埠市委肯定和提倡染织厂的做法,认为其优点是:培养的人员能对口适用,人员不离厂,学习期间随时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收效快,效果好,不需要投资。
染织厂这个做法是1979年开始的。厂里针对当时品种单调、质量不高、产品打不开销路的困难局面,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方针。但是,实现这两条,困难很大,主要是技术力量薄弱。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除了请外地同类厂技术人员前来传授经验外,还发动本厂工程师带艺徒,一人带一至两名,每期一至两年,为车间和科室培养技术骨干。
首批接纳的7名艺徒,都是从本厂具有高中文化水平、进厂两年以上的年轻工人中选拔的,他们大多是生产标兵、劳动模范,勤奋好学,尊敬师傅,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这些艺徒在定向培养之前,先都到各车间熟悉每一道工序。然后,各工程师围绕提高质量和发展花色品种给本专业提出的要求,让自己的徒弟与工人一起边干边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疑难,工程师就出面指导,提供参考书籍,让他们钻研。工程师参加每项活动,都带着徒弟出面;车间请示技术问题,先通过徒弟;开会讨论时,让徒弟先发表意见。
工程师们都以带出高徒为荣;艺徒们由于有实践经验,又肯刻苦钻研,成长进步很快。跟着助理工程师张泳学习两年的房太平,原是染锅挡车工,现在已能独立开染色处方,设计多种染色工艺。他还积累了很多资料、数据,写出《关于灯芯绒的风格特征》等两篇论文,受到市纺织学会同行们的称赞。在上半年的考核和评议中,艺徒们普遍受到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