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走上新路的幸福——访特赦释放人员刘新民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6
第3版()
专栏:

走上新路的幸福
——访特赦释放人员刘新民同志
本报通讯员 胡育华 本报记者 华年轮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现任湖北黄陂县武湖农场种子站保管员的刘新民。
1975年9月,窜犯祖国大陆的刘新民,经我公安、司法机关十三年的教育改造,被特赦释放了。他怀着探索人生新路的心情,回到祖籍湖北黄陂县,在国营武湖农场落了户,开始了农业工人的生涯。
一转眼,七易寒暑,刘新民的情况怎样?我们来到武湖农场刘新民的住处。走进房门,我们立即注意到这位当年在集体宿舍里落户的“新公民”,已经有了个很象样的小家庭:厅北放着茶几、一对红色沙发,对面油漆的桌子上有一架12英寸的电视机;落地台灯、桌椅箱柜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的挂历、山水画更为房舍增添了情趣。
四十五岁的刘新民脸色红润,双眼含笑。不一会,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女孩把她的妈妈桂孝梅找来了。
“她今年四岁了,名叫梦梦,是我第二次生命的延续。”见了女儿,他情不自禁地倾吐了心里的话。
解放前夕跟父母一起去香港的刘新民,刚满二十岁,就经人介绍去了台湾。经过专门训练,在国民党“国防部情报局大陆电讯研究室”任上尉报务员。1962年10月,被派遣泅渡到我广东海丰县登陆。上岸的第三天,便被我公安机关捕获。
黄陂是他的老家,但现在已经没有亲人。刘新民告诉我们:“刚到这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地方,一想到自己是个罪人,就和周围的人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总在猜度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我这样的心情被农场职工和领导完全看透了。他们对我没有歧视,还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照顾。开始我在农场综合厂搞副食品加工,厂里专门派一名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制粉条、做油面、豆腐、麻糖等。不久前把我调到种子站当保管员,这是农场领导和广大工人群众对我的信任和照顾。这工作劳动量不算大,责任可不轻哩!”
这时坐在一旁的种子站负责人把刘新民的情况向我们作了扼要的介绍:“我们农场是省农科院的一个重点单位,外县需要良种都来这里调换,一个冬春调出的种子就有20多万斤。他管理的100多万斤库存种子不仅没有发现霉烂,连经手的几千条麻袋也无一短缺。”农场副场长也跟着举了个例子:去年他向农场领导反映有个别人任意侵吞国家财产,经过调查,件件是事实,我们支持这样的行动,立即处理了这件事。
看得出来,刘新民对场领导对他工作上的信任是从心里高兴的。接着,他把话锋转到和桂孝梅的婚事上。他说,1975年获释时,他已经三十九岁。当时他只想就业后做个自食其力的新人,至于成家,实不敢奢望。谁知,农场职工同事们却在为他操心呢!他俩的结合,就是农场职工介绍,领导帮忙做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刘新民的“勇气”促成的。
他特别提起了这样一件事:当他与二十八岁的民办小学教师桂孝梅相识后,曾经找她的双亲做了一次深谈。为了使他们了解自己,他一方面向这两位老人表示自己的心愿,又没有保留地把自己过去的罪行向他们和盘托出。两位老人当场表示:“过去的事改了就好。政府对你已经作过结论,我们相信政府,也相信你。”
为了帮助他们成家,农场领导帮助他购置必要的家具。1977年元月,新婚蜜月,他俩还去广州跟刘新民的姐姐和居住在香港的兄嫂幸福地团聚。
桂孝梅现在武湖农场医院当护士。她对刘新民尊重、体贴,还夸他勤劳,工作责任心强。刘新民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让小桂能抽时间多学习业务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夫妇相敬如宾。
刘新民同志回首往事,至今仍为自己醒悟太迟而深深内疚。
“那时,我们才真正如沉睡梦中呢!”他感慨不已地追述当初的情形说:“当我得知上级命我潜入大陆的消息,便意识到灭顶之灾已经降临。被捕后更确认只有死路一条。直到我们中间一部分人走了自新之路被提前释放,我才觉悟,相信共产党的政策是说到做到的。从这开始,我才努力改造自己,政府根据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给了我宽大处理,我才获得今天的幸福日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