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上海录音机是怎样由劣势变优势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8
第2版()
专栏:

上海录音机是怎样由劣势变优势的?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前些时候,上海市南京路上无线电商店经常出现排长队购买“红灯牌”“美多牌”录音机的盛况。北京和其他省市也有类似情况。
回想1980年上半年,那是另外一番情景。当时进口录音机风行一时,国产录音机很少有人问津。上海商业部门忍痛降价,如“飞乐牌”录音机每台由260元降到200元。到了1982年,形势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售货员对记者说,如今上海录音机当天进货,几小时就抢购一空。
这种局面是怎样得来的呢?
1980年上半年,生产“红灯牌”、“飞乐牌”录音机的上海无线电二厂,从厂长到职工,人人感到压力很大:国产录音机到底有没有前途?大家都在冥思苦想,寻找出路。他们说,中国人应当有信心,路是走出来的!
他们迈开双脚到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市场信息。一调查,发现人们对进口录音机也并不迷信,用户们反应一些名牌进口机的优点是可靠性强,质量比较好,弱点是品种单调,一律便携式的,这种造型和风格不为我国很多群众所喜爱,而且价格偏高,坏了维修也很困难。这些反应使他们认识到,国产机要争得市场必须扬长避短,在品种和造型上,不必去步国外的后尘。当时上海生产的台式收音机很畅销,这个厂生产的“红灯牌”台式收音机一直是热门货。群众爱台式收音机,除质量好之外,还因为这种收音机造型美观,富有民族特色,可以作为家庭摆设。许多新婚户都要买一台台式收音机来为新房增添光彩。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使台式收音机具有两种功能,既能收、又能录,按照台式收音机的规格、造型来设计台式收录两用机呢?经过反复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他们决定走自己的路。
1980年9月,上海无线电二厂立即着手试制大型台式收录机,从论证方案、设计定型到试制只花了三个月时间。1980年岁末,我国首创的第一台大型收录两用机问世。当这种录音机一摆进商店的橱窗,立即吸引了大批顾客。他们说过去没有见过这样漂亮的录音机,一打听价格,只比国产台式收音机多100元钱左右。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一○一厂也闻风而动,竞相试制投放市场。上海生产的录音机完全摆脱了1980年上半年那种被动局面,工厂转亏为盈,尽管产量直线上升,仍然供不应求。
上海无线电二厂的同志回顾这段经历说:要使产品保持优势,必须对市场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对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客变我变”,对症下药,才能提高竞争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