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他们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惠民地区几位大专毕业生走上县委领导岗位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8
第3版()
专栏:

他们发挥了自己的专长
——惠民地区几位大专毕业生走上县委领导岗位以后
本报记者 顾建鹏 袁文忠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山东省惠民地委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领导班子的要求,从大学、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248名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地、县、社党政领导岗位,使原来领导班子的年龄和智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批新选拔的干部大多是六十年代党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他们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以后,发挥专业知识特长,注意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指挥生产。广大群众称赞他们是作风实、有干劲、懂生产的“内行”领导。
心中有数
记者在邹平县采访时,听到许多干部和群众谈论县委书记董凤基的事迹。
董凤基是六十年代初期的大专毕业生,在校专修植物栽培,毕业后,当过农业技术员,公社党委书记。1980年被选拔到县委主要领导岗位上。他有农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解决一些农业增产的关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6月,由于遇到罕见的干旱,邹平县小麦减产已成定局。董凤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试点成功经验,在县委全体会议上提出扩大直播玉米——“鲁原单”四号十万亩,以秋补夏,争取全年丰收。开始,有的同志说这样风险大,担心到时候玉米未熟,拖延了小麦播种期。董凤基同志把自己两年来详细调查的资料摆出来,说明“鲁原单”四号具有矮壮抗风、早熟高产的优点,生长期90天,共需有效积温3,000度。据全县十年气象资料统计,从6月25日至9月25日的有效光照积温,没有低于3,000度的年份。另外,位桥公社小田家、冯家两个大队连续两年直播这个玉米品种,创造了亩产八九百斤的纪录。可靠的数据和典型的事例,终于统一了县委的认识,提高了全县干部、群众夺取秋粮增产的信心。这年,全县直播了“鲁原单”四号十万亩,亩产达到530斤,比普通玉米品种增产120斤,第一次扭转了粮食生产“麦高秋低”的局面。
董凤基走上县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以后,为减少指导工作中的失误,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订了《中国棉花》、《中国林业》、《农业科学》、《农业知识》等科技杂志。他无论是到基层蹲点调查研究,或是外出开会,都带着这些杂志和技术资料,利用早晚时间刻苦钻研。去年,邹平县的一些山丘地区社队向县委提出种一部分棉花的要求,但因干旱无法下种,希望县委帮助想办法。董凤基计算了棉花从播种到出苗一个月所需水量,并向他们介绍了技术员在北楼大队试验成功的撮种技术和方法(即每亩刨1,000个坑,每坑半桶水,一窝4棵苗,这样,一亩地250担水,保证4,000棵苗生长一个月,解决了缺水和播种的矛盾),使山丘地区的1,200亩棉田平均亩产138斤,比同样条件、种法不同的其他田块,增产17%。
邹平县有山丘,有平原,沟河纵横,地质地貌复杂,资源丰富。董凤基同志建议县委、县政府建立经济区划办公室,抽调有关部门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进行全面的资源普查。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普查的地貌、土壤、水源、气象、气候等资料情况,绘制图表,编写成成套数据,提供给县委参考。董凤基根据大家确定的四个不同的经济区划,结合自己几年来调查的各类生产典型材料,提出了邹平县今后生产发展方针,得到县委和县政府领导成员的一致赞同。有了这项基本建设,干部、群众对发展生产、改变邹平县的面貌心里都有底了。
大志不移
助理畜牧医师江连仲,1980年12月当选为沾化县副县长,去年又担任了县委副书记。多年来,他先后住在县畜牧配种站和畜牧兽医站。担任副县长后,县政府多次为他安排了房子,请他住到县机关宿舍来,可是他仍坚持住在县畜牧兽医站。他说:“一是那里经常有许多畜牧专业的实习生实习,我愿常和那些学生接触,帮助他们更多地掌握畜牧专业知识;二是舍不得离开那些亲手挑选和繁育成的牲畜。”
1966年,江连仲在山东农学院畜牧系毕业,后来分配到沾化县畜牧兽医站工作。沾化县东濒渤海,土地广阔,牧草丰盛,发展畜牧业大有用武之地。
但那时,沾化县畜牧兽医站条件比较差,只有一匹小种公马,每年配种很少,影响了牲畜繁殖。有人说,这里气候条件不好,群众对搞人工受精不习惯,不易推广。江连仲克服困难,坚持试验推广这项新技术,向群众耐心宣传,热情招待来站学习的群众。1968年给19匹马进行了人工受精,生了17匹小马驹。从此打开了局面,前来给马、驴做人工受精配种的群众逐年增多。从1967年到1976年的10年中,他外出选购种畜,搞马、牛、驴人工受精配种六七千次,受胎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他根据牲畜发展情况,培育一种乘挽兼役的新型杂交马,受到群众欢迎。他还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试验成功了牛、马、驴精液液氮冷冻,取得了大牲畜冷配成效。
这些年来,江连仲给畜牧业技术人员上课,讲授人工受精配种的有关知识,也传授自己的经验,培训了50多名技术员。这些人被分配在全县12个公社畜牧配种站,开展人工受精配种工作,使畜牧业迅速发展。现在,全县大牲畜饲养量32,000多头,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他担任县领导工作后,仍经常到基层调查畜牧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遇到了牲畜难症,还要亲自动手解决。去年,在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沾化县建起了2万亩草场,开始了牲畜改良试验。如今,江连仲想的更多、更大了,思考着牲畜的改良、繁育,建设理想的草场,改变种公畜结构。他分管的工作多了,肩上的担子重了,发展畜牧业的劲头更足了。
迎刃而解
惠民地委组织部一位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说,广饶县新任的县委副书记齐世诚是1963年大专毕业生。他学农业,爱农业,在1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群众称为“懂行的实干家”。
5年前,他到大王公社担任公社书记。这个公社的土地和水利条件是全县最好的,可是生产搞得不好,群众说是“守着黄金板,端着讨饭碗”。全社粮食亩产10多年徘徊在三四百斤左右,社员口粮在300斤上下,有时还要吃国家统销粮。他一上任就逐队检查生产情况,向干部社员讲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适时浇水方面的知识,同大家一起种试验田,各生产队合理施用化肥和其他有机肥料,使小麦、玉米连年大幅度增产。1980年全社粮食亩产988斤,去年亩产达到1,034斤。粮食生产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去年社员口粮达到600多斤,人均分配189元,跃居全县第二名。
去年,齐世诚同志正式到县里分工负责全县农业生产。他找来气象资料和土壤普查资料,经过和有关同志研究,向县委提出了改良土壤以及调整农作物布局的设想。在常委会上,他又建议各公社建一处良种培育基地,逐步达到全县作物种植良种化。县委都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春节后,广饶县各社队干部普遍反映今年小麦苗情不如去年,等待县委拿出办法。齐世诚和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一起到几个公社实地调查。他分析了去冬雨雪少,今春气温回升早的情况,提出早行动、早管理,巩固冬前蘖,促使年后蘖的生长,多拿株数,提高有效穗率。结果,麦苗很快由弱变壮,由黄变绿,群体数增多。全县30万亩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增长近50%。
齐世诚接待记者访问时说:“现在由于党的事业需要,自己被推上领导岗位,担子是够重的。有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指引,有广大干部和群众高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县委做好组织领导,全县农业生产会有个高速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