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发表文章 提出重新评价《三国演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8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发表文章
提出重新评价《三国演义》
四川的《社会科学研究》从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起新辟了《〈三国演义〉研究》专栏,开展对《三国演义》的讨论和研究。这期除刊登了刘知渐等同志的三篇文章外,还发表了该刊编辑部整理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和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指出:“《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长篇文学名著之一,问世六百余年以来,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一部通俗的历史和军事的教科书。建国后,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对此书曾经展开过热烈的争论。可是,在这之后的一二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讨论却一直中断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术界重新广泛开展了对《红楼梦》、《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的研究和讨论,而唯独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和讨论迟迟未能充分展开。为此,本刊特将刘知渐等同志的三篇文章,连同本刊整理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发表于此,以后还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以期引起学术界重新开展对这部古典长篇文学名著的研究和讨论。”
这期发表的三篇文章中,刘知渐的《重新评价〈三国演义〉》指出:《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它的成就无疑是主要的,而其思想艺术方面的缺陷则是次要的。精华多于糟粕。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或贬低它的巨大成就。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长篇小说积累下来的艺术经验,难道《红楼梦》会从天而降么?但是较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却做得很不够,这一现状与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很不相称的。刘知渐在文章中建议认真地研究一下《三国演义》,澄清以往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重新给予它一个正确的评价,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刘知渐的文章还对《三国演义》一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罗贯中进行了考订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此外,作者着重论述了《三国演义》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作者认为《三国演义》除了起到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之外,还在其它许多方面起到了有益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如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历史“分久必合”的规律,认识政治斗争的胜败决定于人才的多少和是否善于使用人才以及“斗智优于斗力”的真理,等等。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及它教育读者的一些作人的道理,尽管从伦理观念上讲是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只要不是反动的东西,“对读者仍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廉洁奉公、光明磊落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效法。
李厚基的《〈三国演义〉构思基础质疑》一文,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出发探讨了《三国演义》一书的构思和创作过程,否定了罗贯中是从“拥刘反曹”或“正统观念”出发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传统说法。陈周昌的《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得失》,就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改进行了分析探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胡邦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