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努力发掘生活的新意——谈反映民主革命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8
第5版()
专栏:

努力发掘生活的新意
——谈反映民主革命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
吴松亭
粉碎“四人帮”几年来,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有100多部,几乎占全部长篇小说总数的一半。
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了艰苦曲折的二十八年漫长的历程,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广大的人民群众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文学作品对之进行描写和反映,无疑将对现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帮助青年了解革命斗争的艰苦曲折的历史,可以潜移默化地对青年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激励他们为四化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就这100多部作品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阶段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反映。有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过去的作品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到而未充分表现的,现在也有了反映。如写淮海战役的有《淮海大战》和《决战》,写中原突围的有《覆灭》,写南方三年游击战的有《梅》等等。这都是题材领域的新的开拓。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家们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对过去某些人为的禁区敢于涉猎,并作出正确的描写和反映。如正确理解列宁关于领袖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集团的论断,从而塑造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站在党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评价和描写了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遵循周恩来同志的“革命者是有人情的”教诲,抒写了革命者和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情操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革命与爱情的对立统一中,描写了革命者纯洁、高尚的爱情。题材领域的扩大和某些禁区的冲破,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势头。
五年来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从总体上看,从质量上看,似乎还没有超过建国以来反映这方面生活的优秀作品。但是,其中有些佳作,在深刻反映社会矛盾,表现时代精神,塑造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在主题思想的开掘和深化,艺术手法的探索和追求等方面,都有各自独到之处,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首先,一些作品从时代的高度上对生活作整体的反映。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处,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从而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上,突出地表现出时代的主调、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鄢国培的《漩流》,反映的是三十年代川江流域的社会生活。作品中有两条情节线,一是涪陵和民成两大轮船公司的由互相倾轧到最终联合,一是党在川江海员和川东沿江城镇中开展革命工作。作家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开始上升的时代潮流的高度上,将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起来,把矛盾的各个方面,人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有机的排列和组合,展开了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及其他势力的角逐,各种人物都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展开了思想交锋和性格冲突。真是处处充满着危机,事事隐伏着矛盾。时代的主调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在其中起着轴心作用,各种矛盾、各种人物都卷入了时代漩流之中,围绕着这个轴心旋转。党的地下工作者、不同思想觉悟的海员和群众、不同类型的民族资本家、大小军阀、袍哥头子、蒋帮特务、日本间谍、女交际花、外国牧师等等,在时代历史的漩流中,在相互矛盾、关联、依存和思想渗透下,显示了各不相同的性格和命运。时代的风云变幻牵动着每个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每个人物的思想行动又折光地反射出时代的风貌。在时代的主调和广阔的生活画面的结合中,我们透过川东这个社会生活的窗口,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前进的总趋向。此外,还有象陆地的《瀑布》这样的小说,作品中所展开的生活场景和矛盾冲突,也是十分广阔和复杂的。
然而,如果严格要求的话,这些作品在生活画面与时代主调的结合上还不够完善。《漩流》的不足主要是在时代主调上有薄弱之处。从小说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看,当时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应当是诸多矛盾中的主导方面,可是作品恰恰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比较薄弱,其中的革命者和工人群众没有多大作为,未能够充分地显示出他们的力量,因此,作品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就相对地削弱了。有的作品则恰恰相反,其不足是在生活画面方面——人物不集中,矛盾不集中,整个生活画面给人以松散的感觉。由此可见,时代的高度与生活的整体,必须在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或薄弱,都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其次,不少作品从人们熟悉的题材和生活内容中挖掘出了新意。作家们较深刻地把握了生活的本质和底蕴,准确地认识了人物活动的历史动机和社会意义,在这个前提下对人们熟悉的题材和生活内容进行开掘,使作品有着较大的思想深度,并给读者以思索和启迪的新意。
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包括两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内容,一是四十年代的游击战争,一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小说从历史发展的内部规律上,将今天与昨天、现实与历史联结起来交错地进行描写,自始至终围绕着两个对立的人物于而龙和王纬宇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革命与反革命、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游击战争在其中占有很大篇幅,作家的更多激情也倾注于此。可是,老而又老的一支游击队的战斗故事,并未使小说落入旧的窠臼,相反,我们从熟悉的题材和生活内容中看到了生活的新意。于而龙回到阔别多年的石湖去寻找杀害芦花的凶手的罪证。他,经过几番波折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到了罪证,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历史的风云变幻,从心里找回了尤为宝贵的东西——群众。小说写的是“冬天里的春天”的故事,而春天正在人们之中,春天正在人民的心里。这就是小说所表现的生活的新意。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上)的新意则在于对历史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认识。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淹没四十四个县的空前浩劫为背景,写了七户农民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作家没有去着力塑造拔高了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对普通劳动人民的道德、品质、伦理、爱情、智慧和创造力的礼赞上。它从七户农民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对地主豪绅的斗争,以及对土地的眷恋,对爱情的坚贞,对生活的执着,对困难的蔑视,对邻里的互助……深入写出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这,就是作品的新意。
新时期的文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突出地显示了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的特点,也进入了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之中,上面我们论述的两个作品之所以有生活的新意,正是作家思考的结果。在《冬天里的春天》里,我们还可以直接从作品的议论中看到作家的这种思考的特点。小说中许多哲理性的议论,就是作家还来不及将思考的结果溶化于艺术形象之中,而情不自禁地在作品中直接剖露出来。这些哲理性的议论,启迪着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第三,不少作品象生活本身一样复杂地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复杂性。人物性格的丰富复杂性是完全符合文艺反映生活的规律的,是社会生活丰富复杂性的必然反映。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都要受到特定历史环境的时代潮流、社会矛盾、阶级关系、传统观念以至家庭、亲友、社团等等的制约和影响。
杨佩瑾的《旋风》能在读者中引起一定的反响,主要原因就是刻画了几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其中女主人公凤妹子的形象尤为出色。凤妹子出身于西塔贫苦劳动人民家庭,从小父亲就在宗族械斗中丧命,由义父张万安收养教育成人。父亲的死在她身上投下了性格的复杂性的阴影,使她十分仇恨东塔人,而她后来所处的地位又加深了这种复杂因素:虽然从阶级地位上看她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鞭炮作坊女工,但在封建宗族和帮会势力中又处于大师妹的优越地位,宗族的偏见给阶级的感情蒙上了厚厚一层灰尘。阶级的感情和宗族的偏见矛盾地揉合在一起,她的性格就表现得十分复杂。她有同情弱者的正义感,有同情受苦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情谊,但对东塔人却不分地主豪绅或贫苦农民一概视若仇敌;她对压迫剥削工人的作坊庄主有阶级本能的厌恶,并敢于对庄主戏弄和抗争,但她又极为热心地参与八仙会购买枪支弹药的秘密活动,而这一活动实际上是维护了作坊庄主的利益的。她的性格的复杂性也渗透到了爱情的领域。她与东塔的赵泉生的爱情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时断时续,常常处于又矛盾、又苦恋的情境之中。凤妹子这种性格的复杂性,正是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反映。这个艺术形象对生活的概括有一定的深度,因此也就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不过,我们所肯定的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描写,并非主张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描写人物性格上的分裂。作为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总还是有一个性格的核心在其中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凤妹子的性格的核心,是由她的阶级地位和劳动人民的乳汁对她的哺育形成的。因此,在敌人的分化、毒害与党的教育、争取同时对她进行影响时,尽管土客籍的长期宗族械斗造成了她思想上的偏见,但她还是在痛苦的矛盾之中得到转化,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漩流》中的朱佳富,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作为民族资本家,朱佳富既是一个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者,又是极端自私而有个人野心的人物。在民族矛盾开始上升的时期,他那爱国主义的思想倾向,作品中是作了肯定性的描写的。然而,作家并未因此忘记他性格的核心部分,对他那种野心勃勃,在矛盾的夹缝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不择手段地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因此,性格十分复杂的朱佳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既不同于同是民族资本家的高伦,更不同于共产党人李明及其他海员工人,尤其是后者与朱佳富有着阶级本质上的差别。朱佳富和凤妹子的性格的复杂性,是作家从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出发,抓住人物性格的核心进行描写的,因此人物的性格既是复杂的,又是有着本质的真实的。如果与此相反,作家予人物性格的核心以不顾,一味追求性格的复杂性,将那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东西硬加到人物身上去,那也只能是“恶劣的个性化”的表现之一种。
上面我们论述了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所取得的一些成就,然而这种成就还只表现在少数作品之中,较多的作品还停留在一般的水平线上。从我们看到的这类作品中,一般化的问题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首先是故事落套。这样的作品,过于偏重写一个战斗的过程,一个事件的始末,一支部队的发展壮大,而未将艺术的笔触伸展到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中去,显得视界比较狭窄,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由于拘泥于写“事”、写“史”,而把文艺作品要着重写出人物这一点忽视了,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就为事件所淹没。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着思想净化和性格凝固化的弊病。一部长篇小说总是要包容特定历史时期一长段社会生活史的,而人物在这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性格也总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人不是停滞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他是生活在‘形成’过程中,并向着发展其力量和品质的道路前进。”因此,人物的思想净化和性格凝固化,不仅是一个能否产生艺术魅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能否真实的问题。第三是缺乏思想深度。这样的作品,尽管也注意了写人,而且写了人物的成长或转化,但是由于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去观察、分析、描写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人物的思想行动缺乏明确的历史动机和丰富的社会意义,因此人物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不强,典型的意义比较差,作品也就缺乏应有的思想深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