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访新兴古都的黎波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18
第6版()
专栏:利比亚通讯

访新兴古都的黎波里
新华社记者 叶志雄
公元前九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古国利比亚的地中海沿岸创建了三座市镇,统称为的黎波里斯,意思是“三市”。其中两市早在公元三六五年毁于地中海大地震,如今已成为游客访古怀旧的场所。唯有居间的奥耶市却几经沧桑,日新月异,发展成为今天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
记者到达的黎波里国际机场,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新颖。宽敞明亮的候机大楼每年迎送上百万旅客。楼内的空调设备令人忘记了这里正是干旱炎热的夏天。楼外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挡住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浪。
驶入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层公寓大楼。自1969年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的“9月1日革命”以来,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发放建房贷款,新建了1万多幢共计25万套住房,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人们习惯把现代化公寓集中的东市区叫作新城,西市区称为老城,其实老城的新宅也比比皆是。建筑工地已成为的黎波里的街景之一。公寓房顶上电视天线林立。宽阔的街道上各式汽车川流不息,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不得不隐居远乡。新近架设的一座座立体交叉公路桥使市内交通畅通无阻。
穆斯林的开斋节刚过不久,街上的人们都还挂着节日的笑脸。一群穿着整齐校服的中学生抢着同我们握手,然后彬彬有礼把手捂在胸前,表示真诚的祝愿。
来到滨海的“绿色广场”,古今新旧的对比更加鲜明。北边是每年吞吐着500万吨货物的港口码头,岸边正停着一艘大型旅游船,和岸上矗立着的新建高级旅馆遥相竞美。西边则是人们称为“红堡”的古城:那弯曲狭窄的街巷、琳琅满目的货栈、精雕细刻的古寺、高墙深院的住宅,构成了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镇的图景。公元前一四六年罗马帝国的征服,公元六世纪拜占庭的入侵,乃至公元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占领,都只留下几处断柱残垣。然而公元六四二年阿拉伯人东来定居,却使阿拉伯文化从此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不过,如今传统的阿拉伯集市也发生了变化,既有幸存下来的古老的单梭手工织棉作坊,也出现了现代化的电子手表商店。
广场以南直通以民族英雄奥马尔·穆克塔命名的大街。沿着这条十多公里的商业大街,新建的一处处绿树成荫的街心公园,就象在玉带上镶了翠珠。记者漫步到公园小憩时,看到一群天真的孩子围着人工喷泉戏耍,顽皮的男孩子索性跳进喷泉,让水花冲刷身上的暑气。
利比亚地广人稀,人口320多万,面积达176万平方公里,但90%的土地属沙漠或半沙漠。“9月1日革命”以来,利比亚当局动员群众,决心变沙漠为绿洲。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一再强调:“从海外求食的人是难以自称独立的。”近十年来全国农业投资达73亿美元,打成了2,000多口深井,开垦了70多万公顷荒漠,建立了6,000多座农场,使已耕地增加到189万公顷。目前,大麦、蔬菜、水果和蛋品已能基本自给,其它农产品的自给率也有所提高。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已建成大中型工矿企业128家。水泥年产300万吨,已能基本自给。投资达10亿美元的米苏腊塔钢铁厂,最高年产可达500万吨。
利比亚本是贫穷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58年人均收入仅为135美元,次年,从渺无人烟的荒漠发现了含硫量仅为0.2%的优质石油,到六十年代末一跃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和出口国之一。“九·一”革命以来,利比亚当局逐步收回石油工业主权,以每年一二百亿美元的石油收入,发展经济和文教事业,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58亿美元,人均收入11,000美元,跃居非洲各国首位。
从市区沿着滨海公路东行7公里,便是当年美国在非洲最大的空军基地——惠勒斯基地。1970年6月,利比亚当局断然宣布收回基地,改名为阿克巴本纳菲基地。现在,佩带着红色臂章的利比亚哨兵庄严地守卫着基地大门,绿色的国旗在微风中飘扬,象征着神圣的主权已回到利比亚人民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